www.lhps.kh.edu.tw/lhps/teacherA/DOC/第一篇歷史高雄/壹_史前時期的高雄.doc
-----
壹、史前時期的高雄
一、史前的打狗
根據學者研究,高雄市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大家熟知的柴山小溪貝塚就是其中之一。這些遺址證明了這塊土地上曾有史前人類
活動的遺跡。以下就高雄市所發現的遺址及其出土的文化遺物,說明與高雄市史前文化有關的類型,並介紹高雄市著名的遺址。
1.史前文化類型
史前文化分成舊石器、新石器及金屬器時代,這些時代的年代及史前人類生活方式。(如表一)高雄地區(含高雄縣)史前文化演變分成:
約距今7000~4600年前的大坌坑文化、約距今4600~3500年前的牛稠子文化、約距今3500~2000年前的鳳鼻頭及大湖文化、約距今2000~400年前的蔦松文化。(如表二)以下就各文化類型及所屬時代進一步說明。
表一 台灣史前時代各階段人類生活型態簡表
年代 | 文化史 | 經濟史 | 生態史 |
50000B.P.~ 6500 B.P | 舊石器時代晚期 | 採食(採集+狩獵+捕魚+採貝) | 人為自然的一部分,未改變環境 |
6500B.P.~ 4500B.P | 新石器時代早期 | 產食+採食(初期農業根莖類+漁獵) | 人配合自然互動,未改變環境 |
4500B.P.~ 3400B.P | 新石器時代中期 | 產食+採食(種子+根莖類【稻米】+漁獵) | 人配合自然互動,未改變環境 |
3400B.P.~ 1800B.P | 新石器時代晚期 | 產食+採食(種子+根莖類【稻米】+漁獵) | 尋找新的適應方式,往中海拔山區發展,略改變自然 |
1800B.P.~ 400B.P | 金屬器時代 | 產食+採食(種子+根莖類【稻米】+漁獵) | 尋找新的適應方式,往中海拔山區發展,略改變自然 |
資料來源: 此表修改自劉益昌,〈高雄史前時代文化概說〉,《快樂學習在高雄—台灣文化研習營(二)》,高雄: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發展局,2003年,頁5。
表二 高雄地區史前文化演變程序
距今6500~4600年前 | 距今4600~3500年前 | 距今3500~2000年前 | 距今2000~400年前 |
大坌坑文化 | 牛稠子文化 | 鳳鼻頭文化、 大湖文化 | 蔦松文化 |
(1)舊石器時代
目前高雄市所出土的史前文物,並未發現有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但在台南縣左鎮鄉菜寮溪發現了距今約2~3萬年前的左鎮人,可能是南部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主人。因此在高雄市地區要發現舊石器時代的遺址是很有可能的。
(2)新石器時代
A.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全台均以大坌坑文化為主,年代距今約4600~6500年之間。高雄地區目前發現的鳳鼻頭遺址,最底層為大坌坑文化層,出土物包括少量石器與數量較多的陶器。石器只出土少量的砝碼型網墜、板岩磨製箭頭。陶器最具代表的是缽形器和罐形器,陶器表面顏色為淡紅----橘色與淺褐灰色,口緣常見有流暢的刻劃紋,在頸部以下的器腹均有拍印繩紋。當時的生活方式係以漁獵、狩獵為主,並施以簡單的根莖類作物栽培。
B.新石器時代中期——牛稠子文化
年代距今4500~3500年之間,部分文化可能早到接近5000年開始。這階段是台灣地區新石器時代蓬勃發展的初起階段。由於時間、文化內涵和生產型態略有不同,學者將牛稠子文化分為:牛稠子、鳳鼻頭、墾丁三個類型。而有分布在高雄市境內的是牛稠子、鳳鼻頭這兩個類型。這兩個類型出土的器物略有差異,但主要都是以農業、漁業、狩獵為主的生活型態。
a.牛稠子類型
此類型分布在台南縣市、高雄縣市的平原地區、平原邊緣的丘陵地區及澎湖群島。高雄縣市境內這個類型的遺址有永安鄉下甲遺址、烏樹林B遺址、彌陀鄉漯底遺址等。
此類型的石器有大型石犁、打製石斧、磨製石斧、石矛、石刀、石鏃、網墜等農、漁、獵用具。還有石槌、砥石等日常用具。並出土少量玉質的小型工具及飾品。在陶器方面,常見的是罐、缽兩種器型。外表呈紅褐色,部分顏色略淺,頸部以下飾以繩紋。泥質素面陶表面常見有打磨的情形。除了日用的陶容器,還出土紡線用的紡綞,以及裝飾或儀式使用的陶環。從出土的文物可推斷,當時的人類生活型態已經是種植稻、粟等穀類作物的農業。
b.鳳鼻頭類型
此類型分布在高雄縣市境內鳳山丘陵及其北側內門丘陵南緣一帶。發現的遺址有林園鄉鳳鼻頭遺址、潭頭山遺址、鳳山水庫遺址、中厝遺址、凍頂山遺址、大樹鄉瓦厝遺址、永安遺址。
此類型出土的遺物以陶器、石器為大宗。石器種類主要為打製石斧、磨製石斧、磨製斜刃石斧、石鑿、石刀等。此外,靴形石斧深具特色,應是處理魚皮或獸皮的工具。陶器主要為紅色泥質陶,此外還有少量灰色陶。器形種類繁多,除了常見的罐形器、缽形器外,還有豆、瓶、盤、杯、甕、器座等。這些器物類型相當突出,部分已經脫離實用性而具有美感。從工具所反應的生活型態,應是農、漁、獵並重。
C.新石器時代晚期——鳳鼻頭文化
年代大致距今3500~2000年之間,這個階段是新石器時代蓬勃發展的階段,也是近代台灣原住民文化發展奠基的重要階段。分布在高雄地區(含高雄縣)的文化有平原北部的大湖文化及平原南部的鳳鼻頭文化。以下僅就有部分遺址分布於高雄市的鳳鼻頭文化進行說明。
鳳鼻頭文化分布在今日後勁溪以南到恆春半島南端之間的海岸地帶,並可能沿著海岸延伸到東海岸的南部地區。在高雄的遺址有桃子園及鳳鼻頭遺址。
此類型出土的石器數量很多,包括石斧、打製石鋤、石鑿、石刀、網墜、砥石以及裝飾用的玉環。在陶器部份,表面顏色以褐色系為主,橙色系其次,亦見若干灰黑者。表面的紋飾以素面佔多數。此外有印壓而上的條紋、繩紋、方格紋、有彩繪菱形組合的彩繪紋等;其中以彩繪的紋飾最引人注目。由於遺址是貝塚又處在珊瑚礁石灰岩區,因此出土的骨器保存良好,且數量很多,包括骨匕、骨鑿、魚叉、魚鉤等。這些石、骨、貝器,中除了製造、處理食物和裝飾品外,其餘為農具、漁具、獵具,可以了解當時人類農、漁、獵並重的生產型態。
(3)金屬器時代——蔦松文化
高雄縣市境內的蔦松文化中的蔦松類型及清水岩類型有部分分布在高雄境內,以下就這兩類型進行說明。
A.蔦松類型
此類型廣泛分布於台南、高雄縣市的平原地區。高雄縣市境內發現的遺址有湖內鄉湖內遺址、大湖Ⅱ遺址、田寮鄉南安遺址,彌陀鄉漯底遺址上層。
此類型雖只發現少量鐵器殘片,但石器也只出土少量的石斧、石槌等工具。在遺址內發現不少以利器切割的鹿角、獸骨等,因此可確定已經進入金屬器的階段。在陶器方面,製造技術已經相當發達,在各遺址中往往出現大量陶器,陶器主要是夾砂紅陶,占全體的絕對多數。器型以罐、缽、碗為主,另有炊煮時支撐的陶支腳與陶蓋及少量的甑形器。這些陶器表面幾乎都是素面,偶爾可見圈印紋、劃紋或貝殼印紋。遺址也出土少量玻璃環碎片、骨角器。遺址通通常出現大量的貝塚遺跡,有大量的貝類、鹿、山羊、山豬、魚骨及少量的狗、兔。依出土遺物推測,當時人類生活以農、漁、獵為主,居住型態可能是長久佔居,聚落人口可能相當多。
B.清水岩類型
此文化類型主要分布於高雄灣沿岸,鳳山丘陵以及屏東平原西部。在高雄市境內發現的遺址有覆鼎金遺址、龍泉寺遺址、小港區大坪頂遺址。
本類型的石製生產工具極少,僅有少量的石斧、石錛,因此推測已進入金屬器時代。陶器部分大多是紅色素面夾砂陶,器型較簡單,主要是罐與缽。器表大多素面無紋,僅有極少量的貝殼印紋。除了容器,還出土少量紡紗輪及灰黑色、紅色泥質的陶環。依其分布的狀態,推測其居住型態可能是分散式的集居聚落。
高雄市地區的遺址多屬於蔦松文化清水岩類型,多數圍繞在古高雄灣四周的丘陵上,也就是新石器時代較晚期。其餘較早期的文化多分布在與高雄縣交界處,可能是早期古高雄灣的位置在現存的高雄市境內,因此高雄市境內的遺跡屬於較晚期,因早期不適宜人居住。
2.打狗各地遺址
高雄市的史前遺址現以已知的有十多處,以下僅就已發現的遺址進行介紹。
(1)龍泉寺遺址
A.地理區位:位於高雄市柴山東側龍泉寺後方山路緩坡,柴山登山步道兩側均可發現遺址的蹤跡,此地原來大多屬於軍區,環境保存較佳。
B.年代:1000~350年前。
C.文化類型:金屬器時代蔦松文化晚期階段。
D.發現者:土屋恭一1938年11月調查發現。
E.遺物類別:
a.陶器:橙色夾版岩細砂陶、如罐型器口部、橙色泥質陶之陶環、灰黑色泥質陶環。
b.石器:製斧鋤形器、磨石。
c.生態遺物:貝殼、豬、水鹿、大骨、魚骨。
(2)柴山遺址
A.地理區位:內惟龍泉寺西側約100公尺壽山東斜面較為平緩的坡面上。
B.年代:1500~400年前。
C.文化類型:蔦松文化。
D.發現者:土屋恭一1938年11月調查發現洞穴內人骨及文化遺物。
E.遺物類別:
a.陶器:紅褐色夾沙陶、黑色陶環。
b.生態遺物:各種貝類、豬、水鹿、家犬。
F.遺跡:貝塚。
(3)桃子園遺址
A.地理區位:左營北壽山山麓、西北側舊桃子園聚落北側海邊。
B.年代:4500~3000年前。
C.文化類型:新石器時代晚期鳳鼻頭文化。
D.發現者:坂口益雄1939年發現。
E.出土遺物:
a.陶器:橙色夾砂陶:罐形器、缽形器、豆形器、飾有繩紋、網紋、方格紋、易有紡輪、網墜。
․橙色泥質彩陶:良質且施暗紅色彩-豆形器。
․灰黑夾砂陶:高口瓶形器、蓋形器。
․灰黑泥質陶:帶光澤-缽形器、陶環、網墜等。
b.石器 - 石刀、凹石、斧鋤形器、磨製尖器、穿孔薄形圓盤、磨製犛形器。
c.骨器 - 鹿角加工品。
F.遺跡:貝塚、甕棺墓葬。
(4)覆鼎金遺址
A.地理區位:獅湖國小北側及東北側的市街中。
B.年代:2000~400年前。
C.文化類型:蔦松文化清水岩類型。
D.發現者:日據末期坂口益雄發現。
E.遺物類別:
a.陶器:紅褐色夾砂素面陶、黑色泥質陶、陶環。
b.石器:石斧。
(5)左營舊城遺址
A.地理區位:左營舊城南門北側,海青技術學院對面海光俱樂部內。
B.年代:1300~400年前。
C.文化類型:大湖文化類型,清代漢文化。
D.發現者:臧振華等1987年10月18日地表調查。
E.遺物類別:
a.陶器:近現代漢人硬陶、素燒軟陶、橙色細砂陶、灰黑陶。
b.其他:青花瓷、白釉瓷、牙白瓷、青瓷。
(6)左營遺址
A.地理區位:
a.遺址A:半屏山西南與蓮池潭稍北300公尺。
b.遺址B:半屏山西南與蓮池潭東北中間。
B.年代:4500~3500年前。
C.文化類型:牛稠子文化。
D.發現者:金子壽衛1940年前後發現。
E.遺物類別:
a.陶器:紅褐色繩紋陶、紅褐色素面陶。
b.石器:石鋤、石刀、磨製石斧。
(7)後勁遺址
A.地理區位:在楠梓火車站西方約三公里,楠梓加工出口區北側、後勁溪南岸。
B.年代:2000~400年前。
C.文化類型:蔦松文化。
D.發現者:金子壽衛1940年前後發現。
E.遺物類別:
a.陶器:紅褐色素面陶、陶環。
b.石器:磨製石斧。
F.遺跡:貝塚。
(8)鳳鼻頭遺址
A.地理區位:高雄縣市交界鳳鼻頭附近。
B.年代:約6000~2000年前。
C.文化類型:為多類型文化層堆積在一起,包括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及鳳鼻頭文化。
D.發現者:金子壽衛1941年發現。
E.遺物類別:
a.陶器:大坌坑式繩紋陶、橙色泥質繩紋陶、橙色夾砂陶、灰黑夾砂陶、灰黑色泥質陶。
b.石器:磨製斧鋤形器、 鑿形器、矛形器、靴形石刀、石刀、玉器。
c.其他:骨簇、骨針、骨尖器。
F.遺跡:貝塚。
(9)佛港遺址
A.地理區位:在小港區佛公附近,目前已失去遺址位置。
B.年代:約4500~3500年前。
C.文化類型:牛稠子文化。
D.發現者:荻原直哉1935年發現。
E.遺物類別:
a.陶器:繩紋陶、素面紅褐陶。
b.石器:石斧、石刀、玉鏃。
(10)二苓遺址
A.地理區位:在小港區二苓聚落附近,目前已失去遺址位置。
B.年代:約4500~3500年前。
C.文化類型:不明
D.發現者:荻原直哉、山口藍、宮城直吉1936年4、5月贈送標本予台北帝國大學(現台灣大學)土俗人種學教室。
E.遺物類別:
a.陶器。
b.石器:大型磨製石犁、石鋤、石槌、砥石。
(11)孔宅遺址
A.地理區位:在孔宅里聚落北方,明義國中東側。
B.年代:約7000~5000年前。
C.文化類型:大坌坑文化
D.發現者:黃士強、劉益昌1980年調查發現。
E.遺物類別:
a.陶器:淡褐色夾砂陶、紅褐色夾砂繩紋陶。
b.石器:磨製石器。
(12)小港大坪頂遺址
A.地理區位:位於大坪頂聚落,坪頂國小西南側約200公尺的台地上。
B.年代:約2000~400年前。
C.文化類型:蔦松文化
D.發現者:劉益昌1989年地表調查發現。
E.遺物類別:
․陶器:素面夾砂紅陶。
(13)二橋遺址
A.地理區位:位於鳳山丘陵的西側山麓,臨海工業區東側緩坡,舊二橋聚落附近。
B.年代:約4500~3500年前。
C.文化類型:牛稠子文化
D.發現者:荻原直哉1935年發現。
E.遺物類別:
․陶器:紅褐色繩紋陶、紅褐色素面陶、陶環、陶蓋。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