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attao Allen 馬卡道.艾倫: 維基百科-平埔族

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維基百科-平埔族

修改引用自

平埔族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B9%B3%E5%9F%94%E6%97%8F&variant=zh-tw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平埔族群母親和小孩,因為是照片負片刻印版刷,所以呈現五官,與實際面貌有些許差距

平埔族群是對居住在台灣平野地區的許多南島語系原住民族群的泛稱。這些族群往昔被日本人清朝人蔑稱以「平埔番」、「熟番」,等名。至國民政府時代多已喪失族群意識,且不被官方認定為原住民族;後來台灣族群研究興起,這些平地原住民族群的歷史才開始受到主流社會的關注,學術界、文化界開始加以調查、研究,社會大眾也改以較中性的「平埔族群」一詞加以指稱,但是有部份的資料仍以平埔族稱之,因為「平埔族群」並非單一民族,事實上應該是「平埔族群」才正確。

簡介

所謂的「平埔族」人大都以社名自稱,如「大甲東社」及「大甲西社」住民皆自稱『大甲人』。或因台灣第一大社為「台灣社」,故台灣原本住民自稱『台灣 人』。取名「平埔」兩個字的原因為:「平埔」就是「平地」的意思;「族群」則是指稱某一特定的人群。就此而言,「平埔族群」是用來指稱「居住在平地的人 群」的簡易稱呼。

400年前,早在中國大陸漢人移民前往台灣拓墾、定居之前,台灣西海岸的平原地帶,從北部的宜蘭基隆一直到恆春, 就已經有許多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部落認同的人群在居住著。這些比漢族更早居住在台灣平原地帶的不同人群,由於和漢群的語言、文化都不相同,因此在早 期的臺灣歷史文獻中常被稱為「番」。從「番」的字形、字意來看,「番」是「釆」與「田」所組成的,是用來指稱以某種方式耕作的人,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是, 在異族統治眼光下,「番」就含有歧視的意味[1]。而且是次次等國民待遇,滿清政府: 1.滿人 2.漢人 3.番,日本政府: 1.日本人 2.漢人 3.番。

平埔番或平埔熟番字眼出現在志書中,主要是為了和生番與高山番區別。平埔熟番的稱呼雖然在18世紀中期以後就出現在清朝的文獻中,但主要還是在19 世紀中期以後的文獻出現得比較多。例如,《噶瑪蘭廳志》(1851)就有「平埔番」一詞。簡單地說,18世紀下半葉在文獻中出現的「平埔番」、「平埔熟 番」,是指居住在屏東平原宜蘭平原台東平地與恆春平野的土著族群。事實上,我們現在所謂的「平埔族群」隱含了兩個意涵:「平埔」與「熟番」。「平埔」一詞較流行於民間;而「熟番」則是較官方的用語。

分類

「平埔」族人的素描(Pepo-knabe, Pepo-frau)/ Paul Ibis/ 1877年

雖然自有人類以來,不同的人群之間就對彼此的關係有某種程度的「分類系統」。但是,人類開始以「族」或「民族」來區分人群則是相當晚近的事,特別是在100多年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開始興盛的時候。台灣的所謂「族群分類」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台灣日治時期統治台灣的日本殖民帝國,基於統治的理由,對台灣的人群與土地進行全盤的調查與瞭解,同時也展開了台灣族群的分類工作(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 nd, b)。

起初,日本學者認為居住在平原地區的原住民大多已經漢化,只是以「平埔族群」或「平埔番」一詞概括之,而將人群分類的重點放在「高山族」上。後來, 日本學者對文化漸行消失的平地原住民有了較多的認識之後,才瞭解到所謂的「平埔族群」,實際上包含多個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民族。然而,在過去90多年 來,學者對平埔族的分類相當不一致,有的分為7族14支、也有分為8族、9族、10族、12族等(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 nd, b)。

根據今日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所謂「平埔族」、「高山族」的分界,並不是天然的民族界線,而是在十七世紀以後的歷史過程中,因各族生活領域和漢化程度不同而產生的斷裂線。換句話說,所謂「平埔族群」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可能大於某「平埔族」與某「高山族」之間的差異——某些「平埔族群」和某些「高山族群」且可能本來是同一個族群。

日治時期學者的分類

有關平埔族群的分類,在日治時期以前,均缺乏有系統的分類。荷蘭時期僅記錄了先住民的社名,並依其分佈的地區,劃分成幾個區域群。清朝黃叔璥在《番俗六考》中,也是依照地理分佈而將原住民分為13個部落群。

直到日治時代,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的《臺灣蕃人事情》(1900)一書中才對平埔族群加以有系統的分類,其後伊能嘉矩又著《臺灣蕃政志》(1904),將平埔族的分類加以修正,而分平埔族為:凱達格蘭族(Ketagalan)、噶瑪蘭族(Kavarawan)、道卡斯族(Taokas)、拍宰海族(Pazzehe)、拍暴拉族(Vupuran)、巴布薩族(Poavosa)、阿立昆族(Arikun)、羅亞族(Lloa)、西拉雅族(Siraiya)、以及馬卡道族(Makattao)等10族。

以伊能嘉矩的這個分類系統當作主要的參考架構,移川子之藏小川尚義馬淵東一等人也都提出過對平埔族群不同的分類方式(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 nd, b)。其中主要的爭議有幾個:

(1). 阿立昆(Arikun)及羅亞(Lloa)這兩族到底應不應該被歸為同一族(後來的學者比較傾向於將這兩族歸為一族,稱之為洪雅(Hoanya));
(2). 凱達格蘭(Ketagalan)是否是同質性的一個族群,還是應該再繼續做細分;
(3). 西拉雅族(Siraiya)和馬卡道族(Makattao)應該是不同族或者是同一族;
(4). 移川子之藏在伊能嘉矩的架構下新加入的邵(Sao)族,應該是平埔族還是高山族。

戰後學者的分類

近年來,學者對於平埔族群的分類,又有新的看法。日本語言學者土田滋在 1985年的分類中(見Tsuchida 1985),將平埔族群分為12族:噶瑪蘭(Kavalan)、馬賽(Basay)、凱達格蘭(Ketagalan)、龜崙(Kulon)、道卡斯 (Taokas)、拍宰海(Pazeh)、拍瀑拉(Papora)、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馬卡道族 (Makattao)以及大武壟(Taivoan)。

台灣語言學者李壬癸則 有不同的看法,在1996年〈台灣平埔族群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分類〉一文中,提出了7族14支的看法:邵族(Thao)、噶瑪蘭(Kavalan)、凱達 格蘭(Ketagalan)【下分:巴賽(Basay)、雷朗(Luilang)、多囉美遠(Trobian)等三支】、巴布蘭(Baburan)【下 分:道卡斯(Taokas)、巴布拉(Papora)、貓霧捒(Babuza)、費佛朗(Favoran)等四支】、巴則海(Pazeh)、洪雅 (Hoanya)、西拉雅(Siraya)【下分西拉雅(Siraya)、馬卡道族(Makattao)以及四社熟番(Taivoan)等三支】。

主要族群

台北方面圭武卒社的平埔族群,攝於1897年
主要分佈在台北縣中和三峽一帶,及桃園縣一些地區。以魚獵、種薯等方式維生,大至在大台北盆地西部、南部和桃園一帶的水陸地域活動。大約在清朝乾隆時期前後,被陸續前來墾拓的福建移民所沖散,族群現已絕跡,可能已和漢民族同化了。

文化

[編輯] 源頭

據現代研究資料分析,平埔族群與臺灣原住民相同,文化來源均來自屬東南亞南島語系。該語系民族分佈地點於整個太平洋與印度洋一帶,最遠甚至可溯及距離台灣數千公里遠之復活島馬達加斯加。根據地點分佈,台灣平埔族群是南島語系最北的分佈族群。俱信平埔族群早於新石器時代即發源或登陸台灣,是屬於海洋民族之一。

[編輯] 祭祀

平埔族群中祭祀慣習極為平常,一般說來,祭祀對象除自然物崇拜之外,較特殊為以各種形式型態存在的祖靈。若區分,平埔族祖靈崇拜約可分為三種分別為賽跑型祖靈祭、祖骨崇拜與無特殊型態的祖靈祭祀。

其中賽跑型祖靈祭祀,盛行於巴則海族、道卡斯族等,名稱來由為該祭祀儀式均以族人競走為重心,該類型祭祀有時也與少年成年禮混合存在。祖骨崇拜則普 遍施行於台灣南部的西拉雅族,因為祭祀用祖骨放置於陶罐,亦成為特點之一。另外,台灣北部平埔各族如凱達加蘭族、噶瑪蘭族或雷朗族,其祖靈祭儀式均無固定 特殊方式。

歷史

[編輯] 平埔族群的近況

由於歷經與漢族數百年來的交流通婚,平埔族群的風俗習慣、語言逐漸凋零散佚而不可考據。目前在學者與平埔族群後裔的努力下,逐漸找回部分的習俗及語言。其中邵族噶瑪蘭族已獲得中華民國政府的官方承認,成為臺灣原住民族之一。

臺灣的福佬、客家族群大多混有平埔族血統,文化上有受到原住民文化的影響。

甚多臺灣住民無族譜、或與中國族譜無法銜接、世居原地無唐山過台灣傳說、且無(官方)遷台記錄、時而福佬或客家文化轉換,疑為平埔漢化族群。

[編輯] 注釋

1. 原論文發表於1992年的《台灣風物》,這裡參考的是1996年的版本。後者曾做過修正,和前者不全然一致。


[編輯] 參考資料與相關研究書目彙編

說明:由於和平埔族群相關的研究數量極多,這裡僅收入原始史料和研究書目的彙編,不收入一般性的學術研究。此外,本書目僅收入專書,單篇論文或書籍篇章也不收入。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陳炎正編,1979,岸裡社史料集成。台中:豐原一週雜誌社。
  • 村上直次郎編,1995,新港文書。台北:捷幼。
  • 杜正勝,1998,景印解說番社采風圖。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洪麗完,2002,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族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三冊)。台中縣豐原市: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 胡家瑜主編,1999,道卡斯新港社古文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 岸裡大社文書出版編輯委員會編輯,1988,國立臺灣大學藏岸裡大社文書(五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 劉澤民編著,2000,大肚社古文書。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劉澤民編著,2002,平埔百社古文書專輯。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劉澤民編著,2003,大甲東西社古文書(兩冊)。南投市:台灣文獻館。
  • 劉澤民、陳文添、顏義芳編譯,2001,台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三田裕次藏,1988,台灣古文書集,張炎憲編。台北:南天。
  • 謝繼昌主編,1999,凱達格蘭古文書。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 宜蘭縣立文化中心編,1994,宜蘭古文書‧第壹輯。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 伊能嘉矩,1996,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楊南郡譯註。台北:遠流。
  • 曾振名、童元昭主編,1999,噶瑪蘭西拉雅古文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 張炎憲、王世慶、李季樺主編,1993,台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上、下)。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
  • 莊英章主編,1988,台灣平埔族群研究書目彙編,潘英海、翁佳音、詹素娟編輯。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
  • 李壬癸,1996,台灣平埔族群的種類及其相互關係,見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頁43-68。台北:玉山社。
  • Tsuchida, Shigeru. 1985. Kulon: Yet Another Austronesian Language in Taiwan?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60: 1-59.
  • 伊能嘉矩,1904,台灣蕃政志。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
  • 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1900,台灣蕃人事情。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文書課。
  • 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nd, a,平埔族?平埔族群?,見平埔族群的基本認識 [online]。台北: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引用於2004年11月3日]。全球資訊網網址:[1]
  • 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nd, b,平埔族的分類與分佈,見平埔族群的基本認識 [online]。台北: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引用於2004年11月6日]。全球資訊網網址:[2]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文獻

  1. ^ 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資訊網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