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attao Allen 馬卡道.艾倫: 2011年8月26日

2011年8月26日 星期五

轉載:「魔音穿腦」教育[cc]-台灣教育被灌輸過多虛幻大中華思想,導致台灣主體意識遭到洗腦式的摧殘。

http://www.taiwantribune.com/op-ed/2010/07/23/2302p03-2/

國民黨的「魔音穿腦」教育

July 23rd, 2010

By / cc

同事告知合唱大師黃友隸病逝,自然而然談起他的作品。首先浮現腦海的是「遺忘」,大概所有參加過合唱團的都唱過,想想好笑,十幾歲少不更事的年紀唱什麼「遺忘」!還有一首必唱的「回憶」,有人戲稱那是台大的非正式校歌,更可笑的是那是初中畢業音樂會唱的,一群15歲的小女生唱 「春朝一去花亂飛,又是佳節人不歸, 記得當年楊柳青,長征別離時, 連珠淚、和針黹、繡征衣,繡出同心花一朵,忘了問歸期,思歸期,憶歸期,往事多少盡在春閨夢裡,幾度花飛楊柳青,征人何時歸。」簡直滑天下之大稽,為什麼會要小孩唱這些奇怪的歌詞呢?可是當年我們什麼都沒問,乖乖的唱,而且到現在都還記得歌詞!
跟朋友一起回想以前唱過的合唱曲,發現我們唱過的歌曲,宣揚「大中國」的歌佔絕大多數,藉著背歌詞,也將中華文化的毒素灌輸到每個小腦袋中,國民黨的洗腦真的是無孔不入,看看我們唱過的歌:
唱的歌包括「我所愛的大中華」「同唱中華」:「我所愛的大中華,我永遠為你效忠,你悠久的歷史文化……我一生一世永遠懷念」「中華是不可侵犯的,最神聖最偉大的國家….頌揚我五千年神明華冑,通萬眾齊聲高唱大中華民族之光….」,旋律瞟竊自威爾第歌劇「阿伊達」的序曲,慷慨激昂有之,但配上如此不倫不類的歌詞,只感突兀又荒唐,威爾第地下有知也要跳腳!
更可惡是有關「故鄉」的合唱曲: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我的家在台中,怎麼會在松花江上?
人人耳熟能詳的「長城謠」:「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 ,高梁肥 大豆香 ,遍地黃金少災殃 ,自從大難平地起, 姦淫擄掠苦難當 ,苦難當, 奔他方 骨肉離散父母喪 ,沒齒難忘仇和恨 ,日夜只想回家鄉 ,大家拼命打回去 ,哪怕惡寇逞豪強 …」
什麼跟什麼,我爸媽好端端的,怎麼會「骨肉離散父母喪」?這還是當年去考音樂班的指定曲,台灣音樂班的水準可見一斑!
最離譜的大概是「思我故鄉」,秦孝儀作詞:
「啊 故鄉,啊,故鄉 那黃埔的潮汐,江漢的雨霽, 龍門石闕的奔放, 松花江魚吹細浪 ,雅魯藏布江經聲迴蕩; 還有那,我家近旁的小溪新漲。
啊,那洞庭的蘭佩, 西子湖的花舫; 二十四橋的月光。 滇池三百里芙蓉, 大明湖處處泉水垂楊; 還有那,我家近旁的荷塘新涼。那陽朔的山水,廬山的真面目; 峨嵋金頂的佛光。 石頭城龍蟠虎踞, 天山落照裏遍野牛羊; 還有那,我夢寐中的家山晴爽。」
固然我們可以理解上一代來台的中國人思鄉情切,可是我們的故鄉是高雄、台南、嘉義、台中、新竹、桃園、基隆、花蓮、台東,卻被迫要跟著少數權階級去歌誦跟我們完全無關的地方,簡直是強迫人半路認老爸! 而且,歌詞中中國的大江南北都算是「故鄉」,偏就台灣不是,貶抑台灣的心態昭然若揭。
即便不是學院派的合唱團,流行音樂也是不斷灌輸大中華思想、隨時隨地洗腦:蔚為風潮的「校園民歌」有「龍的傳人」,裡面高唱「雖不見長江水,雖不見黃河美……」歌者生在台灣長在台灣,為什麼不歌誦濁水溪、基隆河?誰跟你龍的傳人?何況,在基督教的信仰中,龍代表撒旦!還有流行歌曲「中華民國頌」一開始就唱「青海的草原」,怎麼沒有一首歌開頭就是蘭陽平原或是嘉南平原呢?
心理學上有所謂印痕作用,持續灌輸特定訊息會使人逐漸習以為常而接受,也就是「洗腦」,「洗腦」被運用在音樂上,如此細微的運用卻影響深遠,到現在我都能記得多數歌詞!當年大家傻傻的唱,有多少人就真的接受了這些大中國的毒素而深信不疑!
台灣複雜的歷史背景造就了這種不正常的現象,看看美國思鄉的民歌「Shenandoah」(註),東部的人往西拓荒發展,懷鄉所作的歌。歌詞中提到故鄉的河流、山谷(Shenandoah Valley, Shenandoah River),情真意切,youtube上有一個影片配上這些影像,很是動人(http://www.youtube.com/watch?v=3MQNdr6msVI )。相對的,歌誦台灣美麗風景的「戀戀北迴線」,竟會被馬政府以警力禁止播放!

shenandoah

Oh Shenandoah,
I long to see you,
And hear your rolling river,
Oh Shenandoah,
I long to see you,
Away, wee bound away
Across the wide Missouri.
I long to see your smiling valley,
And hear your rolling river,
I long to see your smiling valley,
Away, wee bound away
Across the wide Missouri.
is seven years since last Ie seen you,
And hear your rolling river,
is seven years since last Ie seen you,
Away, wee bound away
Across the wide Missouri.
Oh Shenandoah,
I long to see you,
And hear your rolling river,
Oh Shenandoah,
I long to see you,
Away, wee bound away
Across the wide Missouri

對多數台灣人而言,故鄉的歌是什麼呢?戒嚴時代「黃昏的故鄉」可能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經過艱辛的努力打拼,台灣走向民主化,然而自2008年以來,馬政府急劇的傾中賣台,令人憂心又扼腕,還要回到那唱「黃昏的故鄉」的年代嗎?蕭泰然先生作曲的「永遠的故鄉」詞「思念是遠遠的故鄉……;作夢是細漢的故鄉….希望是永遠的故鄉,每一遍在心內叫你,故鄉永遠的故鄉」。
我喜歡那句「希望是永遠的故鄉」,我認為這不是I hope she is my homeland forever的意思,是「As long as there is hope, there is my homeland forever!」不要放棄,台灣加油!
註:”Shanandoah”在印地安語中意為「星星的女兒」

永遠的故鄉 詞:吳景裕(陳雷)‧曲:蕭泰然

看著是茫茫的海水,思念是遠遠的故鄉,
三十年飛鳥在流浪,故鄉我的故鄉。
鼻著是芬芳的花味,風吹是靜靜的故鄉,
一二叢蓮霧在開花,故鄉我的故鄉。
照著是白白的月光,出日是美麗的故鄉,
三四甲稻仔在結穗,故鄉我的故鄉。
聽見是近近的笑聲,作夢是細漢的故鄉,
五六隻蜻蜓在戲水,故鄉我的故鄉。
踏著是青青的土地,希望是永遠的故鄉,
每一遍心內在叫你,故鄉,永遠的故鄉。


轉載:別讓四書教出小孩的奴性[祝平次]-道德教育不宜以古代封建順民的倫理觀

別讓四書教出小孩的奴性

◎ 祝平次

日前教育部隨順馬英九復辟蔣經國威權時代的種種作法,為了拉攏保守的中國文化主義者,硬將原來減低思想控制成分的「論孟選讀」,變成加上《大學》、《中庸》的《四書》,使「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必選,重起「中國化台灣」的力量。這樣的企圖,無視於台灣的高中生原來就已經塞滿的課程時數,硬要再擠出四小時,使得高中原本單調的語文教育更形無聊、威權,也嚴重擠壓到其它科目的學習。

為 了合理化自己不必要的更動課綱行為,教育部提出了種種的理由,例如提升品格、文化薰陶。然而就提升品格而言,台灣歷史裡曾經發生過中文系老師涉入師範大學 七匹狼事件,可見讀這些古文和品格教育不一定有必然關係。更不用說,全世界那麼多的人沒讀過四書,難道這些人就沒品沒格嗎?陳樹菊阿媽沒讀過《四書》,難 道就沒品沒格嗎?比較沒品沒格的,不是一定要陳阿媽感謝他們的外交部官員和馬英九嗎?而這些外交部的官員、馬英九,當然也都拜讀領受過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金玉良言。在民主的時代,比較沒品沒格的,不就是一定要把自己認為好的對的東西,強加到別人身上的人嗎?即使這些人還口口聲聲說著「己所不欲,毋施於人」?

至 於文化薰陶,《四書》就是帝制中國的士人文化象徵。它所代表的文化,和威權帝制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論語》裏有子有一句話,就是「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 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矣。」意思就是說,一個孝弟的人就不會犯上作亂。這種把個人的家庭倫理連接到政治的作用,正是中國古代帝王要用 《四書》做為科舉必考科目的重要原因之一。難道,在民主的台灣,我們還要告訴人民「天下有道,庶民不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嗎?只要他們做順民,做好一個「民」,其它事都不必關心嗎?把人民參與政治的權利、熱情,轉化成管制自己的道德良知,而這些道德,就是中國兩千年帝制 的士人規範,我們真得要我們的年輕人接受這樣的文化薰陶嗎?

說穿了,教育部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中華文化來合理化自己政權的意識型態,這我們只 要看看「搶救國文教育聯盟行動宣言」裏的一句話就可以知道,它們把恢復「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認為是「國族文化生存命脈的關鍵」。但在台灣,國家認同分裂、 居住族群複雜,他們所說的國不知是那一國、所說的族不知是那一族。這種違反當下憲法多元文化主義,要把漢族文化裏的部分要素擴大為中華文化,然後強加於台 灣所有高中生的做法,就是漢族中心主義、儒家沙文主義的表現。

對於教育部這種打著改革教育,實圖政治復辟的作法,我們要呼籲關心自己子女教育的家長一起來關切,並努力阻止教育部實施這個政策。(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