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ljhta.blogspot.tw/2016/11/blog-post_85.html
【專業分享】為什麼不該辦兒童繪畫比賽?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
作者:林韋萱
2014-03 Web only
也許小女孩就是處在一片乾淨的海灘,也許她想像自己是海鷗,看到的天空與沙灘,就是這麼乾淨。為什麼海灘上一定得畫上幾顆貝殼呢?
為什麼不該辦兒童繪畫比賽?
圖片來源:黃建賓 攝
有個小女孩參加了朱銘美術館舉辦的繪畫比賽。她在八開的紙上,畫了一條對角線,上方塗滿藍色,下方塗滿土黃色。媽媽很疑惑的問:「妳畫的是什麼?」小女孩說:「我畫的是海灘呢。」媽媽急了,罵道:「妳怎麼那麼『偷懶』!海灘上多少也畫點魚蝦、貝殼吧?」
「也許小女孩就是處在一片乾淨的海灘,也許她想像自己是海鷗,看到的天空與沙灘,就是這麼乾淨。」這是IMA文創辦公室執行長,也是前朱銘美術館執行長馬幼娟,在上海由蕃茄田藝術舉辦的「第一屆創新兒童藝術教育研討會」講述的真實故事。
大人很容易落入以「像不像」來評斷孩子畫的「好不好」,也很常將自己的刻板印象套用在孩子的創作上,這總令馬幼娟感到遺憾。
跟在雕塑大師朱銘身邊十多年的馬幼娟,屢次勸朱銘不要舉辦兒童繪畫比賽。她認為,推廣兒童藝術的管道,絕對不只是「辦比賽」而已。她之所以會如此抗拒把兒童藝術比個高下,是因為有回比賽完後,她看到家長拉著孩子去跟評審老師說:「我孩子傻呼呼,這次只拿第二名。下次要他加油,一定要拿第一名。」
她還觀察到,不論是什麼大小繪畫比賽,前幾名的總是同樣那幾位小朋友。也就是說,這些有資源的人,已經成了四處比賽的作戰部隊。這都讓藝術本身,從原來是孩子紓發壓力、表達自我的管道,逐漸成了和別人競爭、討好外人的壓力源。
學齡前學藝術 技法不是重點
「傾聽孩子」是這次研討會的主軸。讓孩子學藝術,目的是幫孩子「開眼」,發現生活中的美;也是讓孩子多個表達自己、發洩情緒的管道。當父母的,也必須「開眼」,放下審視的眼光、重拾童心,傾聽作品裡的故事。
旗下有金寶貝、蕃茄田藝術等幼兒教育品牌的中國精中教育集團董事長陳藝東表示:「孩子在十八個月大時,想像力就開始萌芽。但此時語言發展還不夠成熟,必須靠著塗鴉等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想像力。」當她看到媽媽們不准孩子亂畫,她就會勸:「就給他們畫吧!大不了換張壁紙。」她認為「規矩」是用來約束小孩的作息或態度,而不是用來框住創造力。
她自己兩歲的小女兒已經開始在上藝術課了。學齡前的藝術教育,目的在讓孩子接觸與感受不同媒材。像是年幼的孩子可以玩輕黏土,年長點的可以操作石膏。但不需急著選定水彩或水墨畫等特定領域,也不用強調技法。陳藝東認為:「八歲以前因為孩子的骨骼肌肉還沒有發展成熟,不需要特別強調技法。所有的教育都必須配合孩子生心理發展才行。」
不教技法,那要教什麼?
「兒童藝術教育的核心不是技法」的概念一提出,也升起研討會現場家長與老師的疑慮。一位美術老師替大家問道:「我以前都會嚴格評量孩子的筆觸、色彩運用是不是有進步。但現在掙脫技法之後,我不知道自己要教他們什麼了?」
蕃茄田藝術品牌經理施建志回答:「不是說技法不重要,而是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可以評估孩子的元素更多了。」包括孩子的觀察力、溝通合作等等,都可以透過藝術的途徑來評估。
舉例來說,蕃茄田藝術在讓孩子完成創作後,老師會招呼父母親進教室來共同欣賞作品。首先,老師會摘要今天上課的重點,並讓孩子發表作品中的故事。孩子說完後,老師會大力讚揚「你今天很踴躍發言,聲音特別宏亮。」或是感謝孩子「謝謝你教我們這麼多關於鯨魚的知識。」而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評論作品的技法或比較孩子的作品。
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王麗雁則給美術老師們一些「轉型」建議。她認為老師的角色不再只是單向教學,而在於創造一個自在、彈性、多樣化的環境讓孩子成長。在設計活動時,除了有趣之外,更要注意到活動的連貫性。此外,老師們要花更多時間關注學習者心理狀態,像是害怕自己的作品不夠完美,或是渴望被老師肯定等心理。
在擺脫了「像不像」之後,兒童藝術教育給了孩子更大的表達空間。接下來是考驗老師們營造氛圍的能力,是考驗家長的傾聽與理解能力。就像馬幼娟所說的:「兒童藝術,不只小孩要學習,大人更需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