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attao Allen 馬卡道.艾倫: 維基百科-西拉雅族

2009年5月28日 星期四

維基百科-西拉雅族

修改引用自

維基百科-西拉雅族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A5%BF%E6%8B%89%E9%9B%85%E6%97%8F&variant=zh-tw

西拉雅族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西拉雅族簫攏社、麻豆社的人物畫像。右圖男子用鼻子吹簫,是為特色。

西拉雅族(Siraya)為台灣原住民台灣清治時期稱之為「平埔熟番」,現代稱之為平埔族。西拉雅族是台灣平埔族中人口最多、勢力最強的一族,主要分佈在嘉南平原恆春半島之間。

目錄

[隱藏]

[編輯] 分佈

南科區內的東西向主要道路被命名為西拉雅大道以資紀念

一般學者將西拉雅族分成三大系統:

[編輯] 西拉雅本族

主要分佈在以下四大地區

除了四大社之外,還有一些較小的社如大目降社、卓港社、大傑顛社、焦吧年社、芊匏社等。

[編輯] 大滿族

清朝文獻稱為『四社熟番』主要分佈在台南高雄兩地區的丘陵和河谷地帶。所謂四社是指大滿族建立的大武壟社、霄里社、芒仔芒社以及茄拔社這四社。

[編輯] 馬卡道族

主要分佈於屏東地區,所建立的上淡水社下淡水社阿猴社放索社搭樓社茄滕社武洛社力力社等八社被清朝文獻稱為『鳳山八社

[編輯] 凱埤斯族(Kaeps)

該部族為西拉雅之一分支,依地理位置劃分約略是與新港社的位置稍有重疊,目前仍無法考證出兩個部落間是否有往來關係。凱埤斯的活動領域,北至曾文溪,南到鹽水溪,東至中央山脈分支,西以習日的台海為界。當時的凱埤斯,沿四個邊界築起了高牆,作為防禦也做為洪水的遮蔽,抵抗年復一年的氾濫;牆內的領域,該族的語言稱」Welang」,也就是」世界」之意。

[編輯] 文化

[編輯] 西拉雅族文化

西拉雅族之族群文化特色為「阿立祖」的信仰,以及傳統祭典如平埔族夜祭、公廨等。 當時的部落實行的統治,語言及書寫系統僅掌握於極少數人手中,包括統治階層(大頭目與各部頭目)以及與北邊的洪雅族進行貿易的商人,公文的往來及重要訊息 的傳遞、精緻文學的創造,皆使用這個系統;其他的民眾(包含從事軍事防禦的部落勇士)僅能使用另一系統的口說語言,而使用口說系統語言的這批族人,長久以 來被認定為是比較代表凱埤斯的通俗文化的一塊。號稱自由國度的凱埤斯部落,擁有完全的自由選擇權,但一般人們並沒有想像和創造的自由,因為只能被動的使用著被規定好的語言。另外,因臨水的區域皆有高牆的屏障,故人民皆不知仍有牆外之事物。

[編輯] 凱埤斯族文化

為西拉雅族分之的凱埤斯人,由於不習慣熟識創造及想像的工作,並不生產屬於自己文化的物,品譬如種稻或畜牧及織布,大多的情況是為西拉雅族,或洪雅族道卡斯,、噍吧哖噍吧哖,等等族群進行代工與加工的工作,因此他們一般所使用的日常器具幾乎與其他部族並無差異,這也是今日在進行考古工作時,難以準確地定義凱埤斯族的原因。

[編輯] 特殊技術

雖然該部族僅存在至約650前,但出土的文物顯示,他們已擁有不低的早期科技及其他特殊技術,這些技術近似於古代的煉金術及部分工業革命前期之動力 技術等等。譬如凱埤斯人已有使用彎曲的弧面以將聲音傳遞的更遠的能力。巧合的是,這批文物大多出土於現在的新市科學園區選址之內,中研院的研究團隊提出,這可能是早期人類文化的一種集中生產的方式。當時的生產集團中的勞動力也因為集中的狀態,而漸漸形成一鬆散的組織(今新市鄉大社村之地名由來,即因為此組織的存在而得名),在出土物中也可發現,除了平日的生產,他們也製造一些不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且不帶實用價值之物,譬如Cotas˙Lamangang,以及Saku˙Banlalalan等等特殊物件。

[編輯] 關於牆的興築

分隔凱埤斯活動的牆,為舊牆和新牆,新牆為外牆,建於舊牆之外。當時的凱埤斯族為了舊牆的興築,召來原為島嶼東岸的住民。東岸的住民較凱埤斯族更熟 稔於板模技術,對於舊牆的興築有相當的貢獻。這些築牆工人,在興築工事之後,便就地繁衍生根,於牆內的區域就近居住下來,這些召役而來的住民被凱埤斯人稱 為Wulai(牆 民及佔地者之意)。後來由於凱埤斯族的活動範圍不斷擴張,於是有拆除舊牆而興築新牆之需要,這些牆民因此面臨被驅逐的命運。後來的牆民,不斷的徘徊於新牆 與舊牆廢墟之間的地帶。值得一提的事是,即使一般使用口說系統語言的凱埤斯人,也是較受統治階層壓迫的人們,但在這段驅逐牆民的紀錄中,不免擔任加害者的 角色。

[編輯] 與漢人的通婚與消失

隨著漢人大量移民到台灣,西拉雅族的生活空間遭到壓縮,加上清治時期初期清朝政 府嚴格限制女性的移民,許多漢人男性便和平埔族女性通婚。和其他多數的平埔族一樣,西拉雅族也在和漢人的通婚中漸漸消失;例如,凱埤斯部族再過往呈現安詳 平和的狀態,幾乎沒有與統治階層的反抗活動,部落活動的紀錄一直持續至約650年前,在第一批的漢人來臨之後,便完全消失於歷史之中。依出土的文獻可知, 在此之前凱埤斯的部落就已斷斷續續有和當時的元朝往來之文獻但是這些文獻之中完全沒有可供推斷之線索,凱埤斯的消失成為一個大謎團。有少部份的西拉雅族越 過了中央山脈遷移到了台灣東部地區,不過只是保持血統上的完整,多數的信仰、文化及語言早已失傳。

[編輯] 主要研究文獻

由於西拉雅族多數已經和漢人同化,文化也多數失傳,因此研究西拉雅族就要依靠過去建立的一些文獻,主要有明朝陳第的《東番記》、台灣荷西殖民時期的官方檔案與傳教士記錄、以及地方志書,特別是黃叔璥的《番俗六考》與六十七的《番社采風圖》,記載了許多當時西拉雅族的生活情形,為後人的研究留下珍貴的史料。

[編輯] 著名族人

[編輯] 紀念與文化保存

目前對西拉雅文化保存最力的或可說是蘇煥智主政的台南縣政府,蘇在其任內成立了台灣第一個縣級的原住民族委員會「台南縣西拉雅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此外,位於雲嘉南靠山地區的台灣第13個國家風景區「西拉雅國家風景區」在命名上首度兼具人文意涵,也是由台南縣政府爭取成立的國家風景區。該國家風景區也曾與縣府合作辦理文化體驗營及走鏢等傳統西拉雅活動。 另外,在台南縣政府所主導開發的南科特定區中,縣府將其中三條最主要幹道分別命名為「西拉雅大道」、「目加溜灣大道」及「直加弄大道」,也被認為是縣府在紀念發揚西拉雅文化的展現。

[編輯]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參考文獻

  1. 劉還月、李易蓉(2001年)。《認識平埔族的第N種方法》。

[編輯] 外部連結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