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roodo.com/aurorahope/archives/12246789.html
開放與交換效率(南嘉生)
充分就業才是目標,根據充分就業推展出來的所得提高才是王道。從 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及經濟發展學,他們都強調要怎樣讓國家之內的資源能充分利用,也就是充分就業(廣義的充分就業不僅追求每一個想要工作的人有工作, 也包含該國的機器、資源使用都能有效的、充分使用)。資源充分利用就沒有浪費,提高所得就增加人民消費、享受的能力。然而當一個國家開放導致失業增加,這 樣的政策就是失敗的政策。全世界的國家很多,為何他們都不是向全世界開放市場以增加所謂的國際化呢?因為我們無法從完全開放推論能使資源充分使用、所得提 高,進而充分就業。
開放,依照目前許多人的認知就是要和臺灣以外的人交易。交易的目的在達成增加效率,此即所謂交換的效率。這樣的效率涉及到交換對象,與對方是國外或國內無關。換言之,交換效率與這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程度無關,與交換是否增進效率有關。
很多人強調若能與所得比較差的國家貿易,就會產生國際分工,增進國內的資源配置效率,也就是交換效率。他 們最常引用的是資源秉賦理論。假如資本相對豐富國家多生產資本密集財,輸出資本密集財,輸入勞動密集財;勞動相對豐富國家多生產勞動密集財,輸出勞動密集 財,輸入資本密集財。這樣國際資源會達到最有效率。這樣的論點是所有談到國際貿易課本中,占篇幅比重最多的理論。但很多人忽略他的重要性僅強調貿易很重 要,至於他是不是歷史現實?是不是符合真實社會導向的狀況,很多人都忽略了。
幾乎在所有國際貿易書籍中,在談完資源秉賦理論及相關論述之後,都會提到其他國際貿易理論。其中瑞典經濟學家Linder的 需求重疊理論僅僅一言帶過,但檢驗真實國際社會的貿易狀況,他所講的內容具有真實性。先進國家也知道多和後進國家貿易,按照理論,他們可以得到比較好的資 源配置,為何他們不這麼做呢?因為資源秉賦理論順著英國絕對利益說、比較利益說的傳統,只談到供給面,卻忽略了需求面。
消費者所需要的東西不僅是便宜的東西,更且是適用的東西。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乃至人們消費東西必須考量東西的品質與感受,而價格僅是他重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已。
當經濟模型劃分成資本相對豐富國家與勞動相對豐富國家之時,已經將所得差異內涵在模型之中。勞 動豐富國家也就是低所得國家,他所反映出來的生產產品品質會比較低。反之資本豐富國家隱含高所得國家,生產的產品品質比較高。因此勞動豐富國家輸出的勞動 密集財固然意味比較便宜,但也意味著比較低級的產品。高所得國家會喜歡低品質的產品?需求重疊理論解釋這樣的現象。平均國民所得相近國家的國民對財貨品質 的要求會比較相近,因此這些國家的進出口產品比較符合雙方國民的需要。
更進一步說,一個國家之所以要和外國交換商品,乃是他認為與國外交換所得到的效率比與國內交換的效率高,他才會這樣做。但這樣的做法並沒有必然性,所以與國外交換不能推論比國內交換更有效率。當然,也沒有理論可以證明。貿易理論可以推論自由化可以增進效率,但他無法推論和任何一個國家貿易自由化如ECFA這樣,就能夠讓自己國家資源配置更有效率。更沒有推論他和任何一個國家如(中國與台灣)拉近關係,就可以增進交換效率。
台灣與中國接近會增加交換的效率嗎?也就是說ECFA能增進台灣的利益嗎?若是可以,韓國、日本早就和中國簽訂與ECFA功能相近的FTA,問題在那根本是笑話。其實看到歐洲國家搞共同市場、共同體幾十年了,也出現很大功效,很多國家也都會這麼想,為何美國、加拿大與日本不會快速跟上歐洲國家呢?因為FTA對經濟成長、發展沒有必然的正面效果。
(作者為經濟學者,專長為經濟與制度)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