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的拼經濟為何適得其反? [馬赫.起南]
馬英九政府的經濟政策概念可歸結為三個重點,一是認為對富人與大企業降稅可帶動經濟;二是將兩岸市場逐步推向一體化(服貿與自經區作為中間過渡);三是心存依賴,期待中國政府的讓利。但很不幸地,正是這些努力造成我們在面對全球經濟危機更加缺乏競爭力。
從馬英九上台之後,台灣愈來愈是富人的低稅天堂,高收入所得稅、鉅額遺產的遺產稅以及炒房與炒股資本利得之稅,台灣的數據均在這幾年演變為世界最低之一。以十萬美金收入在全世界96個國家的稅率為例,根據國際會計事務所KPMG的長年調查(註1),台灣在2009年原本還只是第25低,到去年已升到第14低,若除去重要能源輸出國及離岸金融中心,台灣的富人稅率其實是世界第3低的。馬政府不僅優厚了富人,前財政部長李述德尚且發明「肥鵝理論」,認為幫助企業減稅能夠帶動經濟,因此還讓企業愈大、實質稅率愈低(註2)。面對一個貧富懸殊愈來愈明顯的社會--財政部財稅中心資料顯現,所得最高與最低的5%,從2008年的65倍,到2011年升為96倍--馬政府明顯是往火上加油的方向衝刺前進。
關於貧富差距失衡會對社會產生的傷害,可以參考Richard Wilkinson這個TED演講影片(註3),在其著作《為什麼平等對大家都好?》(« Pourquoi l’égalité est meilleure pour tous »)裏,他證明了社會問題嚴重程度與國家貧富無關,而是與國境內貧富懸殊與否有關;進一步來看,一個社會的貧富差距愈小,好處是各階級都享受得到,比如北歐產業界的創發能力很高、日本貧富階級同享更長壽等等,這歸功於財富平均可以造就一個安定和諧並且高度合作的社會。和我們的刻板印象相反,美國大聯盟職棒裏球員收入差距愈大的球隊,球員個人表現其實反而愈不好(註4),其道理是相同的。
我們已然有一個擔憂:全球化會帶來貧富差距擴大;但是,全球化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版本,每個國家的全球化經驗仍有著極大性質上的差異,它是隨著我們與哪些國家進行頻繁交流而定義的。以台灣為例,馬英九政府所美言的全球化,其實就是以政策在鼓勵中國化;在兩岸市場朝向一體化的方向邁進時,台灣一方就被迫一步步地接受中國市場所內涵的權貴資本主義運作邏輯,這意謂著襲捲此市場整合大部份的利益,將是寡佔著最高階社會資本的兩岸權貴統治階級,而不是有著不同出身的創發天才們,這會使得台灣的全球化經驗不只是造成貧富差距擴大,而且會對階級流動投下不利因素。
馬政府試著說服國人:與中國進行市場自由化是與其他國家進行市場自由化的前提,但是,正如同經濟學教授林向愷所言,對於開放與自由化程度已達高點的台灣經濟,進一步自由化已無法帶來明顯的效益,而台灣無法與國外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所生之憾,也早經由台幣低估貶值的方式所彌補了(註5)。馬政府還試著說服國人,台灣的經濟要有起色必須仰望中國的讓利,但這幾年來不只見到讓利有限,所讓的利也多是由特定兩岸掮客所搜刮而去;關於中國讓利的政令宣傳,目的不過是在於提升中國市場於國人心目中的份量,以擴大兩岸權貴統治階級的權威。換言之,ECFA、服貿、自經區與中國讓利之說皆是要將台灣進一步帶入權貴資本主義框架內,這也許對台灣權貴階級是拼經濟的解藥,但對於普羅大眾而言,這反而是拼經濟的毒藥。
台灣無甚重要的天然資源,戰後數十年來環境與古蹟的破壞及無心培植文化獨特性,觀光產業的發展規模也有限,旁邊又是人力最便宜的國家,台灣只能堅持走在以腦力參與國際分工的路上;我們過往的經濟奇蹟主要建立在人材培育工作的相對成功,儘管只是OEM廠的群集,卻正是台灣在製造流程上有著卓越的創發能力,訂單才會源源不絕而來的。但是,今日的台灣已經愈來愈失去人力優勢,以上所言的兩個現象都是肇因:一是貧富差距愈大的社會創發能力愈低,二是因為「關係」的重要性抬頭,排擠到才氣所應獲得的報酬,如此的產業環境不利於鼓勵創發。
一個不論貧富、每個社會成員都有公平發展其才能的社會,一個能夠充份鼓勵才能的產業環境,不僅能造就一個階級流動順暢的社會,也能造就一個在拼經濟上出色的國家。拼經濟要旨不在於勞方夠不夠自我奴化(註6),而是在於國家能否提供公平並且促進平等的遊戲規則:必須進行收入再分配以保障弱勢家庭(避免家庭成為階級複製機制核心)、必須改正地域間的貧富懸殊(修補南北差距)、必須對抗性別的社會不平等(inégalité)、必須去檢驗國民教育是打壓或促進階級流動、必須去降低創業門檻以鼓勵階級翻身、必須提供繼續教育機會、必須停止目前全世界第三高的工時(如此剝削的工作環境)、必須提高最低工資、必須以政策降低中國權貴資本主義的影響…。上面部份工作,得靠著重整稅務政策以擴大稅基才有辦法實現,其中包括矯正股房市投資的資本利得低稅狀態,這同時也可引導熱錢回流產業投資。
已經沒有專家有把握預測全球目前所面臨的經濟危機何時會停止,況且,台灣更有著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少子化危機在虎視眈眈,這些現實都造成我們必須把經濟復甦計畫當作一場長期戰鬥來看待,要思考結構性競爭力的提昇,即公共基礎建設、教育投入效力、創業文化風氣、人材素質、社會安全制度、社會和諧等等的完善;過去得以短期收效之措施:如財算與貨幣政策,在此艱難時刻已難以發揮效用,更不用說馬政府的經濟政策,那些已近似倒行逆施了。
Alexis de Tocqueville在1835年出版的《民主與美國》一書中,以其在美國的觀察,闡述了該國獨特的平等觀與經濟繁榮的密切關係;雖然「美國夢」已不再,北歐才是今日階級流動率高的地域,但我們的確一直在歷史見證著民主與繁榮的如影隨行。致力於解除階級、性別、族群、地域的不平等,正是寄望每個角落的才華都得以充份發揮。我們要呼籲:台灣經濟最大的資產不是在於那些資本家,而是在於每一位台灣人身上,有這樣基本又進步的認識,政府的拼經濟方案方能將投資拉回到人民身上,而不再成為大企業主與富人們的禁臠。如此長期戰鬥觀的拼經濟恣態,不只是在求對抗經濟危機,也將帶領台灣通往民主、通往解除階級壓迫、通往每個人生命都有最完美綻放的道路。
笨蛋,問題在經濟,但再聰明一點:拼經濟會失敗,問題在於提出的方案都在擴大既存的不平等。
延伸閱讀:
《天下》蘇慧君:貧富差距的擴大,並非發展經濟的必要之惡
《極光。希望》馬赫.起南:全球化或者是要主體性?
註1:佛國喬臉書資料
註2:《天下》政府大減稅!肥了富人、瘦了國家
註3:TED影片
註4:Kawachi & Kennedy, 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 2008, p.96.
註5:【打狗吹水】:砍馬重練:南台灣發展會議的倡議 (新一)
註6:勞動部出專刊教年輕人怎麼樣當奴才 http://www.wetalk.tw/thread-14653-1-1.html
註7:圖片出處
(作者為歷史學博士候選人,現居刊後會刊於個人網誌http://ppt.cc/i5uq )
|
(圖說:Thomas Piketty的熱暢書《21世紀資本》帶領著全球一起關注貧富差距失衡的問題) |
我們已然有一個擔憂:全球化會帶來貧富差距擴大;但是,全球化並不存在一個統一版本,每個國家的全球化經驗仍有著極大性質上的差異,它是隨著我們與哪些國家進行頻繁交流而定義的。以台灣為例,馬英九政府所美言的全球化,其實就是以政策在鼓勵中國化;在兩岸市場朝向一體化的方向邁進時,台灣一方就被迫一步步地接受中國市場所內涵的權貴資本主義運作邏輯,這意謂著襲捲此市場整合大部份的利益,將是寡佔著最高階社會資本的兩岸權貴統治階級,而不是有著不同出身的創發天才們,這會使得台灣的全球化經驗不只是造成貧富差距擴大,而且會對階級流動投下不利因素。
(圖說:票投無社會正義觀念的權貴,就是在支持貧富差距失衡,註7) |
台灣無甚重要的天然資源,戰後數十年來環境與古蹟的破壞及無心培植文化獨特性,觀光產業的發展規模也有限,旁邊又是人力最便宜的國家,台灣只能堅持走在以腦力參與國際分工的路上;我們過往的經濟奇蹟主要建立在人材培育工作的相對成功,儘管只是OEM廠的群集,卻正是台灣在製造流程上有著卓越的創發能力,訂單才會源源不絕而來的。但是,今日的台灣已經愈來愈失去人力優勢,以上所言的兩個現象都是肇因:一是貧富差距愈大的社會創發能力愈低,二是因為「關係」的重要性抬頭,排擠到才氣所應獲得的報酬,如此的產業環境不利於鼓勵創發。
一個不論貧富、每個社會成員都有公平發展其才能的社會,一個能夠充份鼓勵才能的產業環境,不僅能造就一個階級流動順暢的社會,也能造就一個在拼經濟上出色的國家。拼經濟要旨不在於勞方夠不夠自我奴化(註6),而是在於國家能否提供公平並且促進平等的遊戲規則:必須進行收入再分配以保障弱勢家庭(避免家庭成為階級複製機制核心)、必須改正地域間的貧富懸殊(修補南北差距)、必須對抗性別的社會不平等(inégalité)、必須去檢驗國民教育是打壓或促進階級流動、必須去降低創業門檻以鼓勵階級翻身、必須提供繼續教育機會、必須停止目前全世界第三高的工時(如此剝削的工作環境)、必須提高最低工資、必須以政策降低中國權貴資本主義的影響…。上面部份工作,得靠著重整稅務政策以擴大稅基才有辦法實現,其中包括矯正股房市投資的資本利得低稅狀態,這同時也可引導熱錢回流產業投資。
(圖說:長工時帶來個人的疲勞、緊張與疾病, 也深化整體勞方的被剝奪感。) |
Alexis de Tocqueville在1835年出版的《民主與美國》一書中,以其在美國的觀察,闡述了該國獨特的平等觀與經濟繁榮的密切關係;雖然「美國夢」已不再,北歐才是今日階級流動率高的地域,但我們的確一直在歷史見證著民主與繁榮的如影隨行。致力於解除階級、性別、族群、地域的不平等,正是寄望每個角落的才華都得以充份發揮。我們要呼籲:台灣經濟最大的資產不是在於那些資本家,而是在於每一位台灣人身上,有這樣基本又進步的認識,政府的拼經濟方案方能將投資拉回到人民身上,而不再成為大企業主與富人們的禁臠。如此長期戰鬥觀的拼經濟恣態,不只是在求對抗經濟危機,也將帶領台灣通往民主、通往解除階級壓迫、通往每個人生命都有最完美綻放的道路。
笨蛋,問題在經濟,但再聰明一點:拼經濟會失敗,問題在於提出的方案都在擴大既存的不平等。
延伸閱讀:
《天下》蘇慧君:貧富差距的擴大,並非發展經濟的必要之惡
《極光。希望》馬赫.起南:全球化或者是要主體性?
註1:佛國喬臉書資料
註2:《天下》政府大減稅!肥了富人、瘦了國家
註3:TED影片
註4:Kawachi & Kennedy, Social Capital and Health, 2008, p.96.
註5:【打狗吹水】:砍馬重練:南台灣發展會議的倡議 (新一)
註6:勞動部出專刊教年輕人怎麼樣當奴才 http://www.wetalk.tw/thread-14653-1-1.html
註7:圖片出處
(作者為歷史學博士候選人,現居刊後會刊於個人網誌http://ppt.cc/i5u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