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roodo.com/aurorahope/archives/11649267.html
中國經濟成長的定性問題_近代化 VS. 富國強兵(南嘉生)
從1949年之後,中國經濟成長的問題與成長數據並不被重視,反而他的社會改造與其他政治問題是各國關心的重點。因為共產化國家的主題與資本主義國家不 同,計算經濟成長的數據也不一樣。然而當鄧小平在1978年宣布要進行改革開放時,等於說中國要走向西方資本主義式那種經濟體制,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與數 據就成為世界各國關心的重要議題。
中國對他們目前的經濟成長的理解,僅是從數字增加的角度去強調現在中國有多富有、多強,這種指稱的重要意涵在數字,不在變化。
許多社會學家都清楚指出歐洲數百年的變革不僅是船堅砲利,國家富裕,而且以一種非傳統式的經濟變革、制度調整讓自己的國家強大,這些都不是傳統僅追求富國 強兵的政策所能達到的目的。也就是說要和西方國家一爭雄長,重點在本質改變,不是數量增加。今天中國號稱的經濟成長率有多高,與其說現代中國人很努力,不 如說他們不知道努力的方向。經濟數字會有意義,必須伴隨著許多相關改革。W.W.Rostow的經濟發展史觀,雖然強調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多少時,會出現怎 樣的現象,但他觀察的不是一般國家,而是西方資本主義式的國家,中國是嗎?
數量與品質的差異。中國人對於中國強大的自信,讓他們強調中國已經站起來了,並因此誇耀世人,但真的嗎?我們看我們周遭生活環境中,有多少產品技術是由中 國發明就知道了。近代文明循著兩個方向在影響世人,而這兩個方向又唇齒相依的相互影響著。一個是自然科學及衍生出來的科學技術,一個是社會制度變遷出現的 社會科學。兩者都有科學,而科學的精神不僅在求真,更且在面對問題時所採取的態度。這樣的精神用在做事態度上,就是努力將一件事情做到好,讓自己覺得這一 個問題都已經解決。這不僅是別人對自己的要求,更且是自己對事情的要求,所以這種態度展現在製作器皿上,就是要做一個無瑕疵的東西,或者是好品質的東西。 就是這樣的態度,讓西方國家生產出來的東西,他的品質非常受到肯定。在進入所謂知識經濟時代時,他們不僅在做好事情上努力,更因為有較以往更高的知識,使 得很多東西不僅追求既有條件下的品質提升,更追求生產技術的提升。中國到目前為止離這樣的境界還差相當遠的距離。
傳統中國也有管制品質的要求,卻沒有求新的文化,求新甚至被禁止。然而1978年之後自中國出口的東西,他們是希望產量增加,並不是品質贏人,這是比傳統社會不如的做事態度。即令有品質管制,也多是外在力量對他們的要求,不是內在自我要求的力量。
我們也同意中國用很多方法自外國引進技術,但比較西方、日本國家的技術與中國相比,他們追求是不斷改變,中國卻是一種停滯現象。這樣的技術學到之後,就停滯在那裡,不是追求技術更新、突破。
這樣的問題雖然在科學技術與工業發展是重大瑕疵,但相較於他們的社會變遷,這樣的問題還是小問題。中國目前的經濟成長快,但累積下來的社會問題卻越發嚴 重,這些問題不像自然科學,可以由國外引進技術就可以,必須根據自己社會的特性,設計屬於自己社會的解決方案。這時中國遇到幾個他們自己社會難以突破的問 題。前述那種社會問題解決方案難以自國外引進是其中之一;其次,這類問題屬於社會科學問題,有社會制度及社會思想的問題,這些在封建、共產國家的禁忌很 多,非有獨特的思考、權力體制是無法解決的。然而,即令他們有幸解決某一個問題,他們也會遇到另一個問題,而棘手程度絕不亞於某一些社會問題,因為現代社 會是動態社會,要解決的每一個問題不僅與其他問題是聯繫在一起,而且每一個問題都持續變化,沒有叫解決,只是在某一個時點的暫時處理而已,該問題依舊在演 變當中。中國要怎樣去處理這樣的問題呢?
中國目前的經濟問題,就經濟學來說,他們不是經濟成長的問題,而是經濟發展的問題。如何讓他們的社會能夠穩定的追求更好的社會結構變遷、良善的制度調整,而技術進步與所得分配等社會問題隱藏其間。在這個角度下,經濟成長反而沒有特別意義。
任何一個國家在現代資本與技術輸入的狀況下,都可能讓自己的國民生產能力、生活水準超過以往,中國目前的發展現象僅僅證明這樣的論述也適用在中國而已。反 向推論,中國現在的經濟成就放置在前述理論中,僅是一個必然發生的案例,不是特例,因此中國也不需要特別高興。數字在這一邊與其說他令人高興,不如說他僅 是數字而已。三年、五年之後,更多的資本、更好的技術引進依舊能提升中國生產力,從那時來看現在中國經濟成長的數字,又有何意義呢?
中國宣稱他們將在甚麼時候有怎樣的經濟規模,這樣的話與其說他有經濟意義,或許說探討他的政治社會意義更深刻。中國經濟體最大特色是人口多,如何在這樣的 人口數下讓整個社會運作下去,這才是重點。如果僅是靜態、停滯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意義不大。然而要他動態化,那樣的政治體制有辦法運作嗎?這才是重點。
西方有很多評論家認為中國追求經濟成長對這一個政權最重要的意義,可能不是證明中國崛起,而是確定中國共產黨繼續領導中國的正當性。實際上,依照中國人的 文化與統治性格,權力決定正統與正當性,而中國人在確定某人是否應該是國家最高領導人不是從邏輯出來,而是從權力去決定對象,然後再決定根據現況美化那個 對象成為領導者的神話,從而取得正統,有正統就有正當性。這與經濟成長是無關的。
那麼中國現在的經濟成長主要的功能,主要不在西方概念中的政治論述,而是中國概念中的爭強、爭霸,目的在恢復中國的傳統地位。因此以這樣的角度回去看中國 自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以來,成立的革命團體,乃至1911年的推翻滿清、1945年的打敗日本、1949的共產黨打倒國民黨等等,多以中國傳統概念 在處理這樣的問題。中國經濟力強大的意義也是這樣,那不是人民生活水準的問題,而是這樣的產值與世界各國比較起來,他的強大意義是甚麼呢?因此我們會發現 中國人重視的是總量與世界、美國比較,到底中國是不是世界強國?
這樣的民族反應也出現在中國網路上網民的許多言論上,很多人說中國人喜歡打打殺殺,動不動就是要對抗西方文化,認為是中國及中國政府推展 nationalism的結果。然而若我們深思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政治反應,他們除了爭霸、爭強之外,還有甚麼樣的國際觀呢?因此,許多人對這幾年來中國 網友的一些表現與中國nationalism結合在一起解釋,這並不精確。應該說他們因為網路使得他們的言論被外面的人知道,因為他們的改革開放及多接觸 國際,讓更多人知道中國人的國際論述,而這樣的論述無論在以往與現在,他們都是以中國nationalism為主要論述內容,爭強爭霸為主要思考方式。這 種形式從1911到現在都一樣。
總結前面的論述,中國的經濟成長對中國長期發展是沒有重大意義,幾番所謂資產階級革命、共產革命,僅僅借用西方名稱在完成中國傳統的朝代更替,如此而已。中國文化給予人民的經濟概念不變,依舊僅是物質提升的生活改善而已。
中國百年來的變化真是「百年銳於千載」,所付出的代價也真是難以述說,然而這樣過程竟然只得到回到老道路去,在文化、思考上一點也沒有長進。蘇東坡有詩云: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中國社會百年翻滾,最後依舊「到得還來別無事」的「廬山煙雨浙江潮」。
(作者為經濟學者,專研經濟育制度)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