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原住民,和所有先來後到的台灣人一樣,都是飽受欺壓,從荷蘭、鄭森、日本、國民黨等外來政權,使用分化、同化等多種手段讓原住民大部分感到自卑,而馴化並且安於外族文化,而此歷程長達400年之久,從1622(或者更早),只是說穿了,我們的武力輸給外來強權罷了!因此,如果要維護目前台灣的現狀,武力之提升實屬必要!不過現代的國防十分廣義,外交也可以是國防,扯遠了。
這篇文章,等於是四百年來台灣原住民的抗爭史、奮鬥史、妥協史、自卑史,去除外來政權眼光如漢人沙文主義,純粹以原住民自身角度出發,深層的反省體會,感慨深刻啊!幸好現在有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等普世價值可以遵循,相信可以在表面上凝聚台灣所有人民的共識和力量才對!
引用自
http://www.abohome.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37:records-record16-637&catid=47:record15&Itemid=246
噶瑪蘭族-木枝‧籠爻
我看到當前原住民族失業率偏高的困境(1999年台灣平均失業率2.88%,但原住民族失業率達7.55%,但實際上高達10%)、我看到多數政 治勢力與經濟力支持「平權會」而「原民會」卻束手無策、我看到原住民族菁英加入統獨之爭或國、民、親三黨勢力之爭、我看到部落經濟力的微弱、我看到原住民 族內部存在的富有與貧困階級的問題、我看到平埔族群要求復名最大的阻力竟是原住民族本身。
統治台灣五十餘年的國民政府惡意抹殺平埔族群歷史、地位、權益。2000年阿扁新政府上台前打著「建立與原民族新夥伴關係」,但執政初期對待 平埔族群的方式亦沿用舊政府的說法:將委託專家學者研究調查平埔族群否為台灣原住民族。說這番話的人竟是同樣受到歷來殖民壓迫的原住民族兄弟。「原民會」 抬出專家學者研究調查的背後,就是保護漢族政府賜予具有官方原住民族身分的資源。「以夷制夷」、「以番制番」事實上還在現代原住民族社會有效的流行。
但我深深的以為,當代平埔族群復振之所以振振有辭,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因為平埔族群過去慘遭歷來殖民政權的不義,夾其優勢的統治地位,以控 制、教化、分化等最後供其奴役的事實。不過平埔族群復振的意義除了是尋求平反歷史之外,更要提醒台灣原住民族同胞兄弟,延續數百年來的民族壓迫並未終止。
原始的剝奪和奴役
台灣沒有一個民族叫做「平埔族」,就如同沒有「高山族」是一樣的。但是台灣原住民族過去被刻意的、污辱的、莫名的、無辜的冠上的「封號」,無奈的任憑這種無知、誤解的印象不斷的在島內傳輸、擴大而烙印在台灣人普遍的意識。
在1954年4月9日由台灣省政府發出一道「平埔族群亡族」令:「居住平地之平埔族應視為平地人」。那時期的平埔族群以為正好可以脫離「平埔 番仔」的污名,但卻是殖民者最徹底的滅族行動,從此平埔族群在台灣島內成為「非存在物」。主流意識搭建台灣原住民族的污名隨著殖民政權的更易不退反漲,經 過殖民政權的玩弄、操控、奴役後,最後終結在國民政府的切割下「亡族」,形成今日台灣原住民族九大族人口四十餘萬的大笑話。
翻開黃叔璥的〈番俗六考〉(1722)的一首「附番歌」可以隱約的看到遠在十八世紀南部平原的原住民族的受到武力鎮壓後的剝削的事實。黃叔璥試圖用漢音記下洪雅族多囉國部落壯丁被奴役於清國官方的辛酸與無奈的原音:
喝逞其蘇力(我遞公文)
麻什速其什速(須當緊到)
沙迷其坷奄(走如飛鳥)
因忍其描林(不敢失落)
因那其見檻包通事其洪喝兒(若有遲誤,變為通事所罰)
多囉國部落從視死如歸的保護家園土地到束手無策任憑宰制的部落。壯丁用族語與族樂唱出悲歌,卻已無力扭轉被壓迫困境,殘酷歲月延續到日本殖民 政權徹底解編平埔族群的土地,但險惡的逆境並未從此終止,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國民政府承接殖民大業,繼續以國家暴力強制將居住在高山的原住民族的土地充公, 如今只剩下二十六萬公頃象徵性的保留地。因此90年代平埔復振是控訴300多年來台灣島內的統治者消滅原住民族的事實。平埔族群被解編的土地或許不復還、 被消滅的社會組織或許不復現,但今天我們建構自我,以僅存文化的重現,以一種不願死去的精神高舉我們差異的正當性。但我們的目標決不只是還我歷史地位、重 新建構部落文化、要求復名還我尊嚴、打破「九族」大笑話而已。當國家暴力不停止的壓迫當今台灣原住民族時,就是名符其實的逼迫原住民族「平埔化」(遵從教 化、服徭役、納番課等,以下章節將說明)。因此平埔復振更大的使命是要阻擋永無止境的滅族行動。
居住在平原的原住民族
什麼叫做「平埔族」,「平埔」就字面的意思而言,就是「平地」的意思;「族」則是指稱某一特定的部族。就此而言「平埔族」是用來指稱「居住在 平地的部族」的簡易稱呼。四百年前,早在漢人來到臺灣侵墾、定居之前,臺灣西海岸的平原地帶,從宜蘭、基隆到恆春,已經有許多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部 落認同的部族居住。因此應該稱為「平埔族群」。到了在日本殖民帝國時代進一步將平埔族群做了更為科學更詳細的分類,以方便統治,他們大致上的分類如下:
族別
分佈區
西拉雅族、大武瓏族
今嘉南平原
馬卡道族
今高雄、屏東平原
洪雅族
今台中盆地霧峰以南至嘉南平原新營以北
巴布薩族
今台中市以南至西螺以北之近海平原地帶
巴宰族
今豐原至東勢一帶之平地及山麓地區
拍瀑拉族
今大肚丘陵以西至海岸一帶
道卡斯族
今大甲以北至新竹市一帶之海岸地區
凱達格蘭族
今桃園、台北及基隆一帶
噶瑪蘭族
今宜蘭平原
十七世紀,荷蘭殖民政權在台灣所接觸到的原住民族,幾乎都是平埔族群。初期荷蘭人對平埔族群,以政教宣撫和武力征討互相為用;對反抗、不歸順 者,以強大的武力征討鎮壓,歸順者便令各社推舉代表自治,由各社選舉頭目為長老,再從中任選首領,並設置評議會,每年集會一次。荷蘭殖民政權化身的東印度 公司,透過部落首領以達到村落管理的作用。
西元1632年,西班牙殖民帝國上溯淡水河,進入台北平原,沿著基隆河開闢道路至基隆。西班牙殖民帝國對平埔族群的統治政策,多採取武力壓 制。西班牙殖民帝國佔領的地區北從基隆、東到蘇澳、宜蘭,南到台北,其首要措施在對外之防備,而非治理平埔族群,僅對於居住在交通關係地帶的平埔族群,施 以天主教的教化而已。所以西班牙殖民帝國佔領北臺灣時,只有在宗教上對平埔族群有所影響,平埔族群仍保有大多的傳統勢力。
從西元1662到1683年,鄭成功率領流亡政權統治台灣共22年。平埔族群本來以為鄭氏乃他們的救星,紛紛歸附,沒想到鄭氏流亡政權對平埔 族群的剝削程度,更甚於荷蘭人,驅使奴役、虐待刻薄的情況時有所聞。鄭成功寓農於兵,實行屯田制度,將土地劃分為官田、私田與營盤田三種。其中官田與營盤 田的土地,其實本為平埔族群所有,鄭成功卻視為他私有的土地,可以任意分配給文武官員,進行武裝拓墾,這種作法使平埔族群的土地失去保障。鄭氏為了長期與 清廷對抗,開源節流,對農耕地區的平埔族群,不分男女都要徵收「丁米」,另外有的平埔族群需納「社餉」,經濟負擔相當沉重,使平埔族群大為反感,並起來武 裝反抗。鄭氏對平埔族群的手段十分殘酷,鎮壓「番變」毫不留情,例如大肚番之役、沙轆番之役、竹塹、新港等社之役。整體說來,鄭氏治理平埔族群,態度與方 法都比荷蘭殖民政權嚴苛激烈,在政治、經濟的壓制也遠超過荷蘭。
以番制漢‧以番制番
「熟番」的定義是清國統治台灣以後的名詞,清國將台灣的原住民族分為「熟番」和「生番」。所謂「熟番」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1.遵從教化:服從官府政令,子弟進入私塾接受教育。
2.服徭役:如遞送公文、搬運、抬轎、工事勞役等。
3.納番課:清廷對熟番徵收的丁口餉,都按照鄭氏王朝的舊例,如果熟番子弟,能到鄉塾讀書,則免其丁口餉,以示鼓勵。
事實上,平埔族群就是熟番。清代各朝對平埔族群的治理不盡相同,以康熙年間來說,當時對熟番的治理,採「教養兼施,恩威並濟」的方式,在番社 設立社學,教育平埔族群。番政由各縣、廳管理,各番社設置土官、通事,他們是推行番政的基本行政人員。通事本來應該作為政府與原住民族的溝通者,卻常常和 「社商」勾結,剝削原住民族。由於社商的弊病太多,到康熙56年(1717),終於廢除「社商」,但是「社商」雖然廢除,流弊卻沒有消除,反而造成「通 事」壟斷番社的狀況。
清代雍正年間,朝廷從教育著手,在南北各重要番社,成立「土番社學」,聘請漢人教師教育平埔族群,希望使他們漢化。
十八世紀中葉之後正值清國的乾隆時期(1736-1795),臺灣的侵墾開始變得非常劇烈。不但漢番之間衝突增加,漢人社會也是民變不斷﹐最 有名的就是林爽文之變,對當時整個社會有很大的影響。自十八世紀下半葉的志書中﹐常可見到「官番」、「屯番」、「兇番」、「流番」等字詞﹐這些字詞的出現 是以政治為分類的標準﹐「官番」與「屯番」是支持政府的;「兇番」與「流番」則是反對政府的。清朝帝國利用原住民族「以番制民」可以說已經到了極致。在林 爽文之亂以後,即1786年,臺灣的理番同知(當時管理原住民族的機構)設立了「番屯」的制度,以期利用臺灣原住民族控制漢人移民的動亂。清朝利用 「民」(漢人)與「番」(非漢)之間的磨擦﹐開始以「番」制「民」﹐多次利用「番」兵敉平民變。然而平埔族群後裔在清朝帝國不但被利用「以番制民」,進一 步被利用「以番制番」(平埔制高山),從此原住民族內部產生嚴重異化,平埔族群變成官方、財團的廉價軍工在山腳下集結成守隘部隊防堵「高山族」下山。
日本殖民政權統治時期對平埔族群影響最大的措施,莫過於明治36年(1903)消除平埔族群的「大租權」,確立小租戶為業主,此後大租、小租 的關係完全斷絕。清末到日據初期,許多平埔族群雖然失去土地的實權,但象徵性的大租戶身份,至少還維持起碼的社會地位與微薄的租金收入。大租廢除以後,平 埔族群在土地上的實際與象徵地位都消失殆盡。
不過,平埔族群被視為「民族」而非僅是「番社」而已,則是起始於日據時代。日人學者透過語言與文化上分類的建構。其中﹐伊能嘉矩(1904) 將「平埔族」分為十族,之後又有移川子之藏、小川尚義等人不同的分類,這種族群的分類與命名雖然是學術上的建構﹐有別於前述以「漢」文化為中心的分類,然 而實際上也是方便於統治者的管理,然而這樣的分類卻深遠的影響到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初期施政。國民黨政權統治台灣,輕而易舉的從日本政權手上接收那些早已 喪失武裝戰鬥力的原住民族部落,以國家暴力刻意製造臺灣原住民族只有九大族的假象,欺騙台灣人民,完全無視被歷來統治者奴役的全體原住民族的苦難。
當官的尤哈尼與
布農族的尤哈尼
近日「台灣平埔原住民協會」與「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公文往返次數頗多,平埔族群訴求的是國家的承認,但最近的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發給「台灣 平埔原住民協會」一封公文(2001/1/3)來看,公文的精神是歷來官方對平埔族群的訴求最有誠意的回應,但細看內容還是在玩文字遊戲,原住民族學習漢 文字的巧妙與運用程度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了。「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在公文中建議「台灣平埔原住民協會」去協調其他平埔族群並自行召開會議,達到內部 一致共識。但平埔族群本來就是台灣原住民族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個常識早已是平埔各部落與團體的共識,何需為此勞師動眾召開協調會議。若非早已共識哪來當前 之平埔族群積極地發揚自我特色的傳統文化、母語族歌教學等工作。「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不可藉詞推諉,應擺脫過去日本殖民政權、舊體制國民政府之錯誤政治 分類,強逼平埔族群消失於主流文化,還我兄弟族之歷史地位,平反歷來政權不公義對待。應承認平埔族群以增加族群數與人口數,進而「平、原」攜手打拼抵抗漢 族政府的壓迫,共創全體原住民族的未來大業。「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在公文中又表示,本會為期審慎,目前正積極規劃研議中,若果真如此,為何被規劃研議的 平埔族群總是不知道規劃研議的內容。將近十年,不論平埔後裔(噶瑪蘭首先提出復名要求)如何表達,中央官方總是不主動(主動不是尤哈尼主委新上任時對屬下 重要指示嗎?)召開正式會議和平埔後裔討論族群識別(復名)的問題。其實「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若認為平埔族群不是台灣原住民族的話,公文可以明白的拒 絕,否則就應該主動積極的接觸,若總是擺出一貫的三不政策:不拒絕、不否認、不接觸的迴避態度,以一個令人難以信服的理由將皮球踢回,這和舊體制有何不 同。尤哈尼主委應該將您在1996年論文大作「從原住民的觀點來看平埔族」分發給辦公室的員工拜讀,因為那至少是打破台灣舊有民族分類的指導手冊。您在論 文中明確的提及:說晚近十年來的原住民族運動,直到1993年的「反侵佔爭生存還我土地」運動,平埔族的出現與加入遊行隊伍,引起了原住民族與台灣社會高 度的注意。在台灣已被人遺忘的「平埔族」的「存在」與「活現」,是令人注目與興奮的。身為台灣人,就是台灣的一份子,應關注台灣每一不同的族群,這篇論文 乃試著以台灣原住民族觀點、立場與態度來看平埔族,台灣原住民族與平埔族的是台灣的原住民族,同受異邦異族的大掠奪與傷害,雖然因同化所導致的結果與程度 不同,但歷史的傷痛及對未來的前景的無窮應「同感身受」。從原住民族的觀點看平埔族,或許與從漢人,統治者及官方用學者看平埔族的觀點與態度,應會有些不 同。如果有些論點與看法或有偏袒或分歧,請以同理心來瞭解或體會,本人對同是原住民族的平埔族的忠誠。
尤哈尼主委的論文提出相當重要的基本的觀點與態度:
一.認同平埔族是台灣原住民族的事實。
二.平埔族各族群迄今仍然存在並未消失
三.平埔族群有「族群認同」與族群「復活的權利」
四.平埔族群的延續與發展是全台灣人民與政權的權利與義務。
「唐山過台灣」野蠻的殖民史
若沒有發生在光緒四年(1878)的加禮宛事件,今天官方承認的原住民族一定超過九族,而且我敢斷言一定其中一定包括噶瑪蘭族。由於1796 年吳沙入侵宜蘭,世居宜蘭平原的噶瑪蘭族群起抵抗侵略者,但是由於後來漢族受到清廷官方政策的鼓勵,噶瑪蘭族的土地不是解編就是被漢族用各種手段侵墾,不 到半個世紀,宜蘭平原的土地權大多轉移在漢族手中,造成一部份的族人被迫在咸豐初年(1736年左右)逃離家園到後山美崙溪北岸建立新家園,強盛時期以加 禮宛部落為首的六個部落,人口約一千人。1874年發生牡丹事件後,清廷意識到後山地區掌握的重要性,力主開通後山以取得全島控制權。清廷的國家勢力,藉 由軍事武裝的強力開路,貫穿中央山脈,分從北、中、南三路,駐進東台灣此一向來不在政治力干預範圍的地區。隨著道路的開通,冀求土地的漢人(包括移民、資 本家、軍人),也藉由官方招募侵墾的政策,集結入內爭取機會。加禮宛事件的爆發,即為漢族侵墾勢力對噶瑪蘭族加禮宛部落土地的搶奪,造成原漢民族衝突。 1878年,正是北路(蘇花公路前身)初通、招墾始興的時候。三、四月間由於漢人陳輝煌「指營撞騙、按田勒派」,詐取銀兩,使加禮宛人難以忍受,才決意起 來反抗,他們得到盟友沙基拉雅族(領域為現在的花蓮市區)的聯合參與,共同對抗清軍。整個事件,從三、四月的局勢緊張,六月爆發直接衝突,僵持到八月原住 民族不願投降,清朝大軍開進花蓮,九月初清軍全面進攻,噶瑪蘭族的加禮宛部落與沙基拉雅族的武裝勢力才被瓦解,漢人得以入住加禮宛原野,從此造成兩族勢力 在花蓮急速消退。試問一個在宜蘭平原流失大部分土地的原住民族,深知漢族的強勢與清國的大軍壓迫的可怕,但最後仍然以民族生命做為賭注。進而抵死反抗的意 義是什麼?
然而,台灣島內卻藉著文學、電影等大眾化作品不斷的再現台灣原住民族與漢族的關係。總是把有利於漢族的殖民政權的壓迫、漢民族侵墾的蠻橫,形 容成一個正當性行為,將漢人的侵墾視為先民堅苦卓絕、中國人追根溯源的故事;將吳沙視為拯救、教化野蠻民族的正義化身,總而言之,透過精美的包裝以無知大 眾容易接受的作品再現,何其高明。1986年,由台灣省電影製片廠出品,李行導演的「唐山過台灣」未演先轟動。各大報社均持正面肯定的報導,如:「唐山過 台灣」描繪先民開拓台灣堪稱一部血淚交織,感人肺腑的偉大詩篇;「唐山過台灣」影片,再現先民開疆闊土的血淚史;忠於史實的「唐山過台灣」更是一部藝術的 製作,有人性的衝擊,有情愛的交織,有鄉土的溫馨,有尋根的愉悅,值得一看。事實上,數百年來,強權者再現(其實是誤現)噶瑪蘭族可以說成是忠於史實。然 而,總括的來說,「唐山過台灣」透過藝術史詩精美的包裝,進行對島內人民實施洗腦,讓歷史上對全體台灣原住民族的重大傷害完全蒙蔽。「唐山過台灣」傷害的 不只是噶瑪蘭族而是全體原住民族的遭遇不斷翻版製造的終極電影。應實為「漢人強奪海外之農業殖民野蠻史」,任何一個有良知的政府或漢族朋友應該反省。
1990年代以噶瑪蘭族為首的平埔復振逐日發燒,但是對台灣歷史嚴重斷層的島內人民,聽起來宛若一股新興民族的崛起,但是對於平埔後裔來說, 是在痛苦的控訴一大筆難以說清楚的舊帳。但遺憾的是平埔復振的聲浪不但沒有獲得官方承認的原住民族多數的肯定與鼓勵,反而抱持著動機論的懷疑態度,殖民者 以「平埔制生番」的痛苦記憶而讓官方承認的原住民族排斥平埔族群歸隊,這種被殖民者壓迫產生的異化,造成內部歷史性的矛盾,至今難解。不過我要提醒的是加 禮宛事件發生時,太魯閣族是協助清軍的,而未參戰的阿美族則持觀望的態度不敢收容兩族的敗眾。殖民者利用「以番制番」的手段,每個世代都發生過,看看今天 官方承認的原住民族不正是也處在被分化而互相打擊嗎?發生在1930年霧社事件就是近代殘酷的歷史證據,「以番制番」的伎倆是不分「平埔制平埔」、不分 「平埔制高山」、不分「高山制高山」、不分「高山制平埔」,那是殖民者隨著時可變動的,「以番制番」的收獲者殖民政權,其難解的後遺症就是原住民族的內部 異化、矛盾、敵對,為何原住民族沒有認清呢?還是害怕原住民族高達數十億台幣的資源被平埔族群瓜分呢?
面對長期處在逆境中煎熬的原住民族,在聽到阿扁總統的「與原住民族建立新夥伴關係」的諾言時,多少原住民族後裔被感動,多少原住民族後裔引頸 期盼的新希望,但諾言猶在耳邊圍繞,只是今天它呈現了什麼?我們可曾聽到阿扁新政府團隊出面告訴多數的漢族政治人物說,過去的殖民政權對不起原住民族,我 們應該要來討論如何歸還原住民族的土地與權利嗎?對於區區二十六萬公頃的原住民族保留地,扁政府有出面解決勢力不算大的「平權會」要求土地解編的壓力嗎? 就連「原住民族自治」的重大政策規劃,「原民會」也僅是協調的角色,因為規劃權力在內政部。視原住民族為一般平民,連"民族"都不願承認,五十年來沒有原 住民族自治政策規劃的國民黨,把原住民族逼向貧窮化、邊陲化後,竟然在連戰競選總統時,說要提供百億元的原住民族基金,這又是什麼選前開出的不切實際的救 濟大餅的鬼話。有尊嚴的原住民族不是死要施捨的錢,要的是在台灣島上,以「民族」的地位永遠在自己的土地上尊嚴的生存下去。
最後我沈痛的要問,我們八十年代勇敢的面對強權走上街頭視死如歸的原住民族運動菁英哪裡去了?
穿西裝打領帶的原住民族買辦們,你們不可忘記這一段歷史:日本殖民政權刻意培植的花岡一郎、花岡二郎,在霧社事件中決定放棄日本提供的榮華富 貴,壯烈的切腹自殺。買辦階層的同胞們,我相信你們應該了解他們面對民族危難時,最後抉擇的意義吧!我不是鼓勵買辦階層的同胞自殺,但是當今能夠阻擋滅族 行動的險惡環境,你們是舉足輕重的力量啊!
加禮宛事件距今123年,霧社事件距今才70年而已。
本文參考:
1、中研院平埔文化資訊網站
2、東台灣加禮宛族群空間的成立詹素娟2000
3、從原住民的觀點來看平埔族尤哈尼.依斯卡卡夫特1996
4、賞「唐山過台灣」乙片後的回應娃丹1986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