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自
http://citing.hohayan.net.tw/citing_search.asp?keyword=%B0%A8%A5d%B9D&Submit2=%A5%FE%A4%E5%C0%CB%AF%C1
編號 | 族群類別 | 主題分類 | 辭條名稱 | 撰述人 | 瀏覽次數 | 回應篇數 |
1 | 平埔族群 | 物質文化 | 土台屋 「土台屋」一詞為學術界的分類.......... | 林會承 | 934 | 0 |
2 | 平埔族群 | 生活空間 | 下淡水溪 蔣毓英《臺灣府志》曾記載:「.......... | 簡炯仁 | 671 | 0 |
3 | 平埔族群 | 物質文化 | 干闌屋 干闌屋一詞為學術界轉借自中國.......... | 林會承 | 1203 | 0 |
4 | 排灣族 | 族群類屬 | 巴利澤利敖群 排灣族的Paljizaljizaw(巴利.......... | 陳雨嵐 | 580 | 0 |
5 | 平埔族群 | 機構社團 | 石雨傘基督長老會 石雨傘教會基督長老教會在台灣.......... | 黃德銘 | 709 | 0 |
6 | 平埔族群 | 族群類屬 | 加蚋埔 加蚋埔在現今行政上隸屬於屏東.......... | 許懿萱 | 921 | 0 |
7 | 平埔族群 | 物質文化 | 平埔族服飾 平埔族群一般分為凱達格蘭(.......... | 李莎莉 | 892 | 0 |
8 | 平埔族群 | 藝術文化 | 平埔族樂舞 西拉雅族是平埔族中最大的一支.......... | 趙綺芳 | 1090 | 0 |
9 | 平埔族群 | 重要文獻 | 平埔蕃調查書 本手寫本是日治時代,唯一由官.......... | 楊南郡 | 743 | 0 |
10 | 平埔族群 | 族群類屬 | 加匏朗 加匏朗是位處屏東大武山山腳狹.......... | 許懿萱 | 1268 | 0 |
11 | 平埔族群 | 生活禮俗 | 年尾節 一般而言,台灣的漢人村廟通常.......... | 許懿萱 | 750 | 0 |
12 | 平埔族群 | 族群類屬 | 西拉雅族 西拉雅族,過去為南台灣勢力最.......... | 陳雨嵐 | 1148 | 0 |
13 | 排灣族 | 歷史事件 | 牡丹社事件 清末同治13年(1874),日本藉.......... | 楊南郡 | 1402 | 0 |
14 | 平埔族群 | 族群類屬 | 放索人 荷治時期曾將屏東平原的平埔族.......... | 簡炯仁 | 698 | 0 |
15 | 平埔族群 | 物質文化 | 祀壺 祀壺,是西拉雅族的圖騰象徵。.......... | 陳雨嵐 | 720 | 0 |
16 | 平埔族群 | 物質文化 | 花環 花環,一般是指用各種花卉編織.......... | 陳榮輝 | 1358 | 0 |
17 | 平埔族群 | 信仰祭儀 | 祈禱水 關於祈禱水的最早紀錄出現在.......... | 林昌華 | 696 | 0 |
18 | 平埔族群 | 族群類屬 | 海口人 泛指居住於花東海岸沿岸之西拉.......... | 張振岳 | 682 | 0 |
19 | 平埔族群 | 族群類屬 | 馬卡道 一般都將台南平原以南地區稱為.......... | 簡炯仁 | 973 | 0 |
20 | 排灣族 | 族群類屬 | 斯卡羅族 北起楓港溪,南至鵝鑾鼻的恆春.......... | 楊南郡 | 1321 | 0 |
21 | 平埔族群 | 生活空間 | 搭加里揚 根據《熱蘭遮城日誌》的記載,.......... | 簡炯仁 | 571 | 0 |
22 | 平埔族群 | 機構社團 | 萬金天主教堂 萬金天主堂,即萬金聖母聖殿,.......... | 許懿萱 | 802 | 0 |
23 | 平埔族群 | 語言文字 | 新港文書 「新港文書」是以羅馬拼音來書.......... | 李壬癸 | 1226 | 0 |
24 | 平埔族群 | 生活空間 | 瑯嶠十八番社 瑯嶠,原來指恆春半島西北隅的.......... | 楊南郡 | 1216 | 0 |
25 | 平埔族群 | 生活空間 | 舊庄 地方名,花蓮縣玉里鎮長良里之.......... | 張振岳 | 818 | 0 |
本資料庫為 教育部 、原民會 版權所有
(c)2011 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citing.hohayan.net.tw/citing_content.asp?id=2667&keyword=%B0%A8%A5d%B9D
本辭條被閱讀過:973 次 ,被回應過 0 次
辭條名稱:馬卡道
辭條族別:平埔族群 辭條主題:族群類屬
中文筆劃:10劃 英文 / 通用拼音:Ma-kha-tau
撰 述 人 :簡炯仁
一般都將台南平原以南地區稱為西拉雅族,再分為四大社、大武壟及馬卡道等三個亞族,而馬卡道族則居住於屏東平原。譬如伊能嘉矩就將屏東平原的平埔族概稱為馬卡道(Makattao), 並詳列該社群的遷移歷史,及現居地;然而荷治時期,荷人卻將屏東平原的平埔族大致分成放索、搭加里揚及Dolatok等三個社群,後來Dolatok併入 力力社,只剩放索及搭加里揚兩個社群。現代的學者如Ferrell(費羅禮)等則將臺灣西南平原的平埔族分為Siraya, Taivoran, Makatao及Pangsoya;換言之,他將荷治時期退居於屏東平原的搭加里揚社群稱為Makatao,亦即放索社群及Makatao兩個社群。清代 的行政區劃,則以東港溪為界,區劃為港東里及港西里,搭加里揚社群都群聚於港西里,而放索社群則分居於港東里,簡炯仁則就其分佈地區文化差異,將該二社群 所居住的地理範圍,區分為港東里及港西里兩個社群,使其分佈區域一目了然,更為詳盡。
根據《熱蘭遮城日誌》的記載,搭加里揚原住於以堯港 (即今興達港)為登陸捷徑,崗山西麓的高雄縣岡山地區,於1635年12月22-25日,荷蘭與新港社聯軍征剿該社,並將其屋蘆燒成灰燼。此後,荷人要造 訪搭加里揚則改由放索仔登陸,顯見「聖誕節之役」後,搭加里揚已遷往以放索仔為登陸屏東平原的捷徑。又,根據該書的記載,1636年2月4日,荷方「按照 麻豆締訂的條件,跟搭加里揚、(下)淡水、大木連(Tapoliang)及塔樓(Zoatalau)各締訂同樣的條約」。既然荷軍打敗搭加里揚,不僅與搭 加里揚締約,也和(下)淡水、大木連及塔樓三個村社締約,顯示(下)淡水、大木連及塔樓係與搭加里揚同屬於搭加里揚社群;其實該社群還包括 Panendal,Pandangdangh(萬丹社),以及阿猴社(Akau)。這幾個村社都位居於東港溪以西,屬於清治下的港西里,而放索社群則居於 河東,亦為港東里。Dolatok則居住於二者之間,較接近於放索社,後來,荷治當局強令Dolatok的五個小社合併於力力社。1644 年,Dolatok參加當年的「南方會議」後隨即消失,顯示已合併入力力社了。
參考文獻一: | 伊能嘉矩原著,森口雄稔編著,1992,〈伊能嘉矩の臺灣踏查日記〉,《臺灣風物》。臺北:臺灣風物。 |
參考文獻二: | 江樹生編譯,2000,《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
參考文獻三: | Ferrell, R(費羅禮),1971,〈Aboriginal peoples of Southwestern Taiwan Plain〉,《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2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http://citing.hohayan.net.tw/citing_content.asp?id=1903&keyword=%B0%A8%A5d%B9D
辭條名稱:加蚋埔
辭條族別:平埔族群 辭條主題:族群類屬
中文筆劃:05劃 英文 / 通用拼音:Ka-la-poo
撰 述 人 :許懿萱
加蚋埔在現今行政上隸屬於屏東縣高樹鄉泰山村,是一位處屏東平原東北境的小村落,居民多務農營生。從清代的文獻資料推測,加蚋埔早期即為鳳山八社之一武洛 社的生活領域;到了乾隆朝,社人便於此設隘守邊。所謂鳳山八社是清代泛指居住於屏東地區的平埔族人,他們在族群分類上屬於馬卡道。對於加蚋埔的住民來說,雖然在遷移史上,屬於西拉雅的新港社也曾設屯於此,然而這裡的平埔後裔所保留的傳統文化,向來被視為馬卡道溪北系(東港溪以北)的代表,尤其在1980年代後期,加蚋埔人重新恢復傳統祭典之後。
加 蚋埔的傳統祭典主要是指在公廨舉行的「嗎嗚咾」(本地發音為ta ho lau,即「趒戲」)及在口社溪旁的祈雨儀式。加蚋埔公廨,即中埔公界忠原廟,曾在1987年仿台南頭社公廨重建,而兩地文化交流後,加蚋埔人有感於頭社 仍能保有傳統「牽曲」,起而自覺恢復從日治時期中斷的「趒戲」─這個原是在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五尪姨七姐妹聖誕慶典中的傳統儀式。「尪姨七姐妹」亦寫成「紅 娘七姐妹」,即「老祖」、「老君」,當地亦稱「A mu」、「三目公」、「七兄弟」。「A mu」同時也指稱尪姨,她們是世襲加蚋埔宗教祭儀的女性乩花。以往A mu不止一人,各司其職,有的主持趒戲,有的負責公廨外的事務;遇到乾旱,則由A mu帶領族人到口社溪邊祈雨。加蚋埔的世襲A mu雖曾中斷,但在文化復振後,村人努力收集耆老歌謠、排練趒戲,爾後更將祈雨儀式正式加入十一月的聖誕慶典中。
祭儀活動在前一日即開始 準備,而到十五日當天上午,則由村民迎著以百種鳥羽裝飾的「雨王」,乘牛車到口社溪邊進行祈雨儀式。原本祈雨時要由負責服侍雨王的頭目領唱祭歌,儀式結束 後還要載溪水回村潑灑,以象徵一年之雨水充足。後來為方便祭祀,村人則從溪邊運回一石,稱為「溪頭公」,安奉在公廨左側的小壇中。一般而言,七姐妹聖誕慶 典的活動,是自當日下午村民們陸續於公廨廣場上擺設祭品開始。主要的祭品有豬、形如糯米飯糰的「嘪」、類以粄的「白粿」(Ahbai)、竽、地瓜、檳榔、 蘿蔔和米酒,並在其下方墊上姑婆竽葉。
參考文獻一: | 吳榮順,2001,〈從民族音樂學的角度談平埔族的族群分類—以屏東加蚋埔聚落音樂為例〉,《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頁237-285。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
參考文獻二: | 林清財,2000,〈歌謠聚落之間—六龜與加吶埔的歌謠關係〉,發表於「第一屆屏東研究研討會」。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
參考文獻三: | 黃叔璥1996[1724]〈卷七‧番俗六考‧南路鳳山番一〉,《台海使槎錄》,頁143-160。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http://citing.hohayan.net.tw/citing_content.asp?id=1902&keyword=%B0%A8%A5d%B9D
辭條名稱:加匏朗
辭條族別:平埔族群 辭條主題:族群類屬
中文筆劃:05劃 英文 / 通用拼音:Ka-pu-long
撰 述 人 :許懿萱
加匏朗是位處屏東大武山山腳狹長地帶的一個小聚落。在行政上隷屬屏東縣萬巒鄉佳和村。根據2002年的人口統計,全村人口約有五百之譜,以河洛話為主要溝 通語言。村人多事農及零工,蝦塭養殖也是現在新興熱門的生計。「加匏朗」一詞甚早出現在清代的輿圖方志中,原皆指涉傀儡山歸化生番的社名;然而到了同治 朝,加匏朗已為村莊名,且其居民多為鳳山八社的後裔,亦即在族群分類上屬於馬卡道的平埔族人。
據 學者推測,原居屏東平原的鳳山八社,約在18世紀中葉後,受到漢人社會凝聚力的增加後,陸續移往山腳地帶居住。但由於遷移的時間、路線有異,並非現今的山 腳聚落都能對照到所屬的舊社。不過,加匏朗因與鄰北的赤山聚落有著相當密切的婚姻關係,又因赤山人多保有力力社遷移記憶,因此可以推出加匏朗先祖與力力社 的血緣親近性;但另方面,加匏朗的地理位置亦是茄藤社遷徙所經之地,所以也不能排除其可能性。
現在加匏朗居民的生活習俗與一般屏東漢人社會大同小異,村落中的公眾信仰由祭祀五谷先帝的村廟先帝廟主導。惟,每逢元宵節,村人會另外舉行「嗎嗚咾」(即ma-olau,又稱「趒戲」tio-hi)的歌舞活動,它異於一般的漢人祭儀,代表著馬卡道的傳統習俗。往昔,分佈在東港溪以南的山腳平埔聚落在農曆過年期間,即有輪流嗎嗚咾的習俗,而有「十三連莊」(或「十二連莊」/「十八連莊」/「三十六連莊」)的說法;然而時至今日,卻只有加匏朗留有此俗,因而引起學術文化界的一陣重視。
在加匏朗,嗎嗚咾是為慶祝村落神明「仙姑祖」聖誕所舉行的其中一項儀式。仙姑祖是加匏朗村人自有的神明,祂的傳說來自一顆仙卵,由村中老婦養育成為少女,常與其姐妹伴在田地裡工作、歌舞;十六歲時登天,成為村人信仰中祈雨靈驗的神明。昔日村人曾在尪姨(西拉雅/馬卡道族 群的儀式專家)的帶領下,前至力社祈雨。然而隨著社會變遷,仙姑祖信仰日漸淡薄,因此長期以來的仙姑祖聖誕,是以一般漢人村廟祭儀模式為主,再加上與嗎嗚 咾有關的儀式因數,組合而成的。整個程式依序為「採花」、「拜拜」、「嗎嗚咾」、「送花」。採花,即是在祭典前日,依仙姑祖指示,至近武潭一帶山區採樟樹 枝葉製成花冠ga-lun-lun,並採埔姜以作淨水。祭典當天下午,村人先至村廟內拜拜後,才開始嗎嗚咾。牲禮為一般的雞鴨魚,另有兩項較特殊的祭物─ 俗稱「番酒」的糯米酒釀「嘪」和飯糰「仙卵」。拜拜本非固有儀式,原來應由主持儀式的尪姨在事前場地上置竹竿掛酒筒以召告鄰近族人,並有竹刀殺豬為序曲; 然而,因尪姨無人後繼,儀式亦隨之消失;目前加匏朗主持此一祭典的,則是被仙姑祖附身的女性乩童,而她還必須等村廟主神乩童到達現場時,才能正式開始儀 式。嗎嗚咾時,眾人頭戴ga-lunlun圍起圈,由一女性唱曲頭「a-yi-hei-a-」後,眾人才可輪番跟唱,歌詞多為即興創作。圈內地面上擺置著 埔姜水及嘪,當乩童將嘪摻入埔姜水後,會有「頭目」以插上雞毛的椰殼勺「奇麟」倒酒給參與者喝;另有兩位少女所扮的「仙女」,捧著木製雙槽酒杯,向與眾敬 酒,稱為「捧盅」。待夜幕低垂,嗎嗚咾終了,村人便要「送花」─這原是指處理ga-lun-lun的儀式,現在則是以燒去三大堆金紙取代。而在所有活動結 束時,還會讓信眾食用糯米飯糰的「仙卵」以求平安。
以往大型的嗎嗚咾會舉行三天三夜,並廣邀各地族人前來熱鬧及會宴。眾人跳累時,便可坐 在置地的竹管上休息,並食用村人準備的美食。老一輩的人還會記得要「哭(扣)豬母粟種」來籌備嗎嗚咾及「赤山趒,加匏朗呷」等諺語,強調村人在此時如何慎 重看待宴客一事。時至今日,祭典結束後的「辦桌」及歌唱娛樂活動,還是村人最喜愛的項目。
隨著近年來平埔復振運動的興起,加匏朗也成立了平埔族生活促進會,企圖以全村的公眾力量,保留及恢復原來已逐漸消逝的傳統。以往被視為山腳平埔社會凝聚力表現的連莊嗎嗚咾,並沒有因為串連的消失而少了舞台,它現在成為加匏朗人集體信仰、集體精神的表現。
參考文獻一: | 吳東南,1995,〈高、屏先民信仰之口述記錄〉,《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0》,頁143-17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參考文獻二: | 李國銘,2000,〈屏東平原東港溪下南岸山腳下的Ma-olau祭典—Ma-olau祭典記錄一百週年〉,《第一屆屏東研究研討會論文集Ⅱ》,頁163-183。屏東:屏縣文化。 |
參考文獻三: | 許懿萱,2004,〈傳統的再現與再造:以屏東加匏朗聚落的仙姑祖祭儀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