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roodo.com/aurorahope/archives/12199013.html
連100都有疑問,哪有精彩可言(王雲程)
從「權力移轉」的角度看,1912年2月12日 恭宗溥儀〈退位詔書〉白紙黑字:「…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仍合 滿、蒙、漢、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可知獲得大清籌建中華民國合法權力的是袁世凱,非在南京自任臨時大總統的孫文。從而,中華民國是在大 清允許下成立的中國的新「政體」(一稱政府),不是新「國家」。國際法的觀點是:辛亥革命沒有產生新國家,中國還是中國,只是從「君主制」變成「共和制」 而已。所以,強說「建國」百年,不通不通!
但事情並不這樣簡單。
從大清的體制來看:建州女真在1608年統一滿洲各部族後建立「金」,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即「汗位」;這個「金國」又在取得大元帝國國璽、控制漠南蒙古整合了滿、蒙的正統性後,於1636年 變更國號為「清」,皇太極即「帝位」成為清太宗。大清因擁有蒙古帝國的正統性,國家性質由「王國」一變為「帝國」,大清皇帝也同時成為達賴法王的保護者。 大清帝國的本質是「滿蒙(藏)聯合帝國」,關內不過是大清的一塊農業殖民地。皇太極所建立的「蒙古衙門」(理藩院)與大清堅持皇后要有蒙古血統等事,就是 此「聯合帝國」的千古印記。
從元與清以及明與清的滿漢關係說:中華民國是大清帝國應允其一部份「建國」(更精確的說是「獨立」)的結果。〈退位詔書〉就是授權文件。孫文揭櫫的「驅逐達擄」,無不呼應這個邏輯。
大清結束後,本應即退回滿洲祖地重新出發,卻自陷中華文化與紫禁城的餘暉,最後落得無立足之處。中華民國就這樣,在妾身未明中誕生並隨著時代前進。為反袁,孫文率「殘存國會」(rump parliament)到廣州另起爐灶外,軍閥們也圈地為王。北京的中華民國在紛亂中解體,1928年南京取代北京,但民國還是民國。
不過一瞬間而已,南京(蔣介石)又「遷都」重慶,但南京(汪精衛)依然南京。戰後,發源自滿洲的共軍展開最後階段的「國共內戰」。1949年初蔣介石將「總統職權」移交李宗仁後下台。4月南京被攻破,中華民國在「分批撤退、分地辦公」口號中逐漸解體,各地分崩為許多「非共產政權」(non-communist regimes)。
1949年11月20日 「中華民國總統李宗仁」經香港赴美並沒來台灣,中華民國確定在中國本土滅亡;「遷設」來台灣辦公的,不是中華民國總統,只是蔣介石的「非共產政權」與追隨 者。蔣介石學習孫文,一方面在台灣對內召集殘存國會、自行復職;另一方面,對外爭取與日美簽訂〈台北和約〉與〈共同防禦條約〉,透過「條約承認」與「建立 外交關係」,在台灣重啟名不符實的「中華民國」爐灶。
不到20年,因〈2758號決議〉、〈台北和約〉與〈共同防禦條約〉兩條約的終止,這當局又喪失「中華民國」的門牌,只能退守〈台灣關係法〉下的「台灣治理當局」地位,成為一個「有實無名」的存在。
「中華民國已死、中華民國萬歲」?對台灣派而言:中華民國到底滅亡幾次?借屍還魂幾次?中華民國真有不間斷的百年可供後人憑弔?在台灣的政府,真能代表中 國?是中華民國?被滿漢、國共與美台前後夾住一世紀的「中華民國」歷經;馬政府「建國不是,不建國也不行」,只好以「精彩」粉飾這百年的「不光彩」。
台灣沒有中華民國還會活得好好的,但中華民國沒有台灣就鐵定完蛋!
【相關閱讀】
大清皇帝溥儀〈退位詔書〉1912.02.12
〈清室退位優待條件 〉1912.02.12
德皇威廉二世退位詔書 ■雲程譯
各國承認問題與選舉總統關係 ■獅巖
關於爭取各國承認中華民國的報告 ■外交部條約研究會
滿洲國皇帝登基詔書
蔣介石「復行視事」文告(1950.03.01)
UN中國代表權之爭的投票紀錄
〈中華民國五五憲草〉第一章總綱(1936.05.05)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1972.09.29)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