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attao Allen 馬卡道.艾倫: 轉載:中國歷史上的政學要角 確證「台灣自古不屬於中國」!-09-16

2011年2月11日 星期五

轉載:中國歷史上的政學要角 確證「台灣自古不屬於中國」!-09-16

http://www.longson.idv.tw/vj/index.php?id=647

台灣南社 台灣北社 台灣中社
台灣東社 台灣客社 台灣綠盾
台灣教師聯盟 公投護台灣聯盟
台灣社    教育台灣化聯盟

聯合聲明

中國歷史上的政學要角
確證「台灣自古不屬於中國」!


爭 議蠭起的「高中歷史101課綱」第一章「台灣的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族」中,規範要求加入「有關台、澎的文字記錄始於三國東吳與隋代的相關爭議,一併討論」。 明知議題「爭議」強要列入課程「討論」,實為歷史教育所罕見。為恐許多高中歷史教師與學生事象不明,所以本文也加入討論。

歷來中國共產黨與 中國國民黨都認定「台灣自古即屬於中國」。中國政要與學界的牽連、比附的功力超強,在秦朝以前,東望大海,一片蒼蒼茫茫、幽幽渺渺,結果幻想、臆測,傳述 海上有仙人,飄居於由五隻大海龜背負的五個仙島上。五個仙島分別為蓬萊仙島、方丈仙島、瀛洲仙島、岱輿仙島、員嶠仙島。結果中國學界就有人發揮高度聯想能 力,取岱輿、員嶠兩個仙島的第一個字「岱員」,認為秦代以前中國就知道有台灣;「岱、員」正是指台灣和澎湖。

事實是,台灣的名稱,從埋冤、大員、台員、大灣到「台灣」二字的正式出現是在明末萬曆年間十七世紀的二十年代,與先秦就出現的「岱、員」相差一千八百年以上。所以,比附「岱員」就是「台灣」乃是心理機制,全非歷史事實。

1998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表統一白皮書,認定「自古台灣就是中國的一部分」,與中國國民黨中國史觀中認為台灣屬於「中華民國」(中國)的領土,台海兩岸兩中國 的共同歷史根據乃是「三國志」孫權傳:「將軍衛溫遣諸葛直以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得夷洲數千人還」;以及「隋書」中說:陳稜將軍率軍攻打「流求」,「擊 走之,進至其都,頻戰皆敗,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自爾遂絕」。以上「三國志」、「隋書」夷洲、流求「記載」,就是國、共「中國」認定台 灣自古即屬於中國的「歷史根據」,也是今日高中歷史課綱,國民黨的意識形態非發揮在教育體制中不可的政治堅持。

夷洲、流求是否就是台灣,自清末至今已有130年的爭議,加入論戰戰局的包含中國、台灣、日本、法國等多國學者。有的認為不是指台灣而應當是琉球,答案如果被接受,日本沖繩縣甚至釣魚台的領土歸屬便又會點燃學術與政治戰火,引起日、中的緊張。

史料短缺與混沌,台灣是否因「三國志」與「隋書」的模糊文字「自古即屬於中國」,將會陷入永無定論的學術紛議,但政治的決志卻可以碾碎所有的異見,以飛彈與政經力道統一答案,並且不容置疑!

其實,因夷洲、流求的記載,在「自古台灣即屬於中國」的定見中,幾百年來,中國也有無數政治與學術要角明確表示「自古台灣不屬於中國」,品類繁多,不一一臚列,僅引述如下:

康熙皇帝:「台灣屬海外地方,無甚關係」;「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雍正皇帝,「兵部議敘福建官員功得旨」:「台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
鄭經:「東寧(即台灣)偏隅,遠在海外,與中國版圖,渺不相涉」。
施琅(鄭成功叛將、清侵台將軍):「台灣一地,原屬化外,土番雜處,未入版圖也」。
黃宗羲(明國學者):「台灣者,海中荒島也」、「台自破荒,不載版圖」。
沈光文(明國遺老,太常寺少卿):「閩之海外有台灣,…自開闢以來,不通中國」。
郁永河(遊台作家,「裨海記遊」作者):「台灣遠在東海外,自洪荒迄今,未與中國通一譯之貢者」。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作者):「琉球…更南,則東番(指台灣)諸山……自昔不通中國」。
由以上中國皇帝、大臣、學者的認知與常識,可見台灣自古「不通中國」、「未屬中國」、「未入(中國)版圖」。歷歷佐證,史實不斷做堅強的言說。

中 國對台灣的所有權概念,在清國以後才漸漸形成。乾隆年間的五巡台學使者張湄在「重修福建台灣府志」中表示:「是郡(台灣)遠隔重洋,自昔未歸職方,不見紀 傳,宋元以後,稍從雲霧晦蒙中指而識之曰琉球國,曰澎湖,絕無以台灣稱之者」。清國雍正年間的廬州知府藍鼎元說:「台地宋、元以前並無人知」。

即 便到清末光緒年間所制作的「台灣地輿全圖」中的「台灣前後山總圖說略」,也清晰表示:「窃惟台灣四面皆海,前明始知海外有此地,為鄭氏據之。自康熙二十二 年討平,收入版圖」。甚至連首倡福建巡撫兼轄台灣巡撫,治理台灣一年一個月的沈葆楨,也在對光緒皇帝的奏摺中表示:「窃惟台灣,始不過海外荒島耳。自康熙 收入版圖,乃設府治」。無數的清國官文書與民間文獻,在在顯示中國直至清國時期對台灣自康熙時代始「收入版圖」的政治常識與共識,絕不是中國的共產黨與國 民黨意識形態的「自古台灣即屬於中國」。

曾隨日本明治維新名臣大久保利通到清國的北京與中國談判牡丹社事件的美國前駐廈門領事官李仙得在清國同治年間1871年曾提出報告表示:「台灣地方,本非中國命名。於1430年時,方有中國人到此。自是至今,而全台所有地方,中國仍未週知」。

類似的認知,中國對台重要智庫的重量級人物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的祖父、中國清末民初的大學者章炳麟也說:「台灣明時,無過海中一浮島,日本、荷蘭要相奪攘,亦但羈縻不絕而已,未足云建置也」。

章 炳麟話中有兩大重點:一、一直到中國明朝時代,台灣仍未納入中國版圖,「未足云建置也」。二、「日本、荷蘭要相奪攘」。其實當時對台灣存覬覦之心的不只 日、荷,西班牙、葡萄牙、美國、法國等等,都懷有強大的野心,也不斷尋找政治藉口。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古台灣即屬於中國」就是一種政治藉口;高中歷史課綱 草案明文要求加入「有關台、澎的文字紀錄始於三國東吳與隋代的相關爭議,一併討論」,也是對中國「終極統一」台灣藉口的一種實踐。

中國對台 灣的領土野心現在是歷史的最高峯。全球戰略的軍事價值與經濟利益,使中國不斷引證模糊的歷史文獻,實證對台灣領土的所有權。然而在中國明朝時代,荷蘭人與 中國征戰澎湖,為防攻戰殺傷,明國官員暗示荷蘭可以往台灣發展,並達成協議:荷蘭同意撤離澎湖,明國對荷蘭佔領台灣不加干涉。可見「自古台灣不屬於中 國」,中國政府對歷史上不屬於自己的領土也沒有防衛的決心。在這一方面,目前台灣全國已有許多台灣史著作,如果無暇廣泛閱讀,李筱峯教授和沈建德博士有許 多精彩的論述,值得認真參考。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