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r/15/today-o2.htm
世界反水庫日看台灣
◎ 田秋堇
三月十四日是世界反水庫日,此乃一九九七年開始,包含台灣在內的數十個國家,反水庫環保團體共同訂定的節日。水庫的興建不只對生態有嚴重的影響,在地質不穩定的地區,水庫也有崩潰引發災難的先例。因此在生態敏感、地質脆弱的台灣,水庫的興建必須更加謹慎。
如 八八風災中,荖濃溪河床上升超過二十三公尺,將曾文越域引水工程破壞殆盡。之後的甲仙地震,環保團體又發現有四條斷層通過引水隧道,強震下有坍塌風險。颱 風與地震兩個因素累加,讓台灣水庫淤積速度遠高於清淤速度。根據水利署資料,曾文水庫蓄水量只剩下原規劃的三十七%。因此無論從河川生態保育、甚至從國家 財政考量,水庫工程應謹慎進行,但國家未有所反省,甚至開始規劃更多水庫工程如:平溪水庫、比麟水庫、高台水庫…等。
然而當保育人士反對水 庫興建時,最常聽到的回應是:「不建水庫哪有水?」其實,在台灣特殊自然條件限制下,仍有許多方法確保國人用水無虞,如保育山林涵養水源、節約用水、減少 滲漏等節流方法。開源的方法也有許多:提升危機意識,學習沙漠國家的標準,研發海水淡化與各項水資源再利用技術;加強地下水補注,興建成本與風險較低的地 下水伏流井,都是很好的選擇。如換算現代造價不及美濃水庫與越域引水一%、近百年歷史的屏東二峰圳,每天尚可供應十萬噸的原水,這次八八風災中,則因為有 大樹淨水場的伏流井,才確保大高雄民生用水無虞。
台灣是世界第十八個缺水國,但管線漏水率高達二十四.六%、人均用水量世界第二,尚有許多節水的努力空間。由於水庫對山林與河川生態有著不可逆的影響,因此從工程與管理角度看,應是以上節流、開源方法都落實之後,水庫才是政府最後的選擇。
(作者現任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