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自
http://tljhta.blogspot.com/2010/02/blog-post_371.html
◎羅德水(本會文宣部主任)
每當內閣改組,由誰出任教育部長,總是引起社會各界普遍的關注與討論,然而,對此次教育部新人事案,一般輿論似乎有著頗為不同的兩種反應,或者寄予高度期待,希望新人事能為台灣教育帶來新氣象;或者消極地認為,以台灣教育問題積病之深,大概由誰來當教育部長都難以根本改變。
這兩種極端的觀點看似矛盾,其實相當程度正反映了社會對台灣教育的看法,一方面,對教育現況不滿,一方面,又對教育發展抱持高度期待。無論如何,面對人民殷切的期待與種種教育問題,三長均已底定的教育部新團隊當全力以赴,不負人民期待。
都說教育重要,教育部長重要,但光憑教育部三長之力就能改變台灣教育嗎?筆者的看法是,切莫高估官員,更不要低估自己。
基本上,以為來了一位新部長、新局長、新校長,就可以改變一國、一地、一校的教育問題,不僅違反教育改革原理與現實經驗,更輕忽了教育人員自身的責任。
應該指出,總結過去經驗,從浮濫設置小型大學、讓技專院校漫無目的的升格、到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以及國中小教科書一綱多本的倡議與背叛,大體上不都是大小教育官員的傑作?而教育改革的目的,不正也是要打破此種由上而下且背棄專業的教育決策過程?職是,教育人員對教育官員的正確態度應該是:透過集體力量的集結與監督,讓教育官員之決策更符合專業規準,而非期待那位英明神武的官員上台後,台灣的教育就此步入正軌。
接著,談談教育人員自身的責任。
無論中央或地方,台面上許多教育官員其實都有中小學的教學經驗,分析起來,教師之所以必須「力爭上游」,努力朝學校主任、校長、行政官員的位置前進,一方面固然有著急於脫離繁雜教學工作,追求更好職涯發展的動力;一方面則不乏:「等我當上校長(或督學、或教育局長)一定可以一展長才,讓教育變得更好」的自我期許。
無可諱言,職位越高的教育官員確實掌握越多的教育決策權,理論上,應該較有改變教育現狀的權力與能力,然而,實際觀察許多教師轉任校長,或校長轉任教育官員之後的表現,不僅無力讓教育變好,甚至在許多壓力下,反而每每棄守專業,使得教育的發展更加不堪聞問。例如:學校校長為了投家長所好,不惜巧立名目加課、甚至濫設資優班;教育官員抗拒不了行政首長之壓力,甚至為討好長官自甘淪為工具,制訂為禍更烈的錯誤教育政策。
筆者這樣說,並非主張官員無用論,而是要強調,教育人員的成功或影響力,其實不與官位大小成正比,教育界應揚棄以官位大小定義成功與影響力的迷思,基層教師不應枉自菲薄,改變台灣教育的關鍵力量,不是教育官員,正是全國的基層教育人員。
話說回來,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該如何以自己的力量關心教育呢?
或許就從小處做起吧!認真地教導每位孩子、給予弱勢孩子更多的關注、以具體行動參與校園事務、發揮集體力量讓校園更民主、教育決策更專業。
如果可以做到這些,誰來當教育部長大概都無關緊要了吧!(980923)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