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attao Allen 馬卡道.艾倫: 中國公布的數字証明ECFA 對台灣無效[林登峯]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中國公布的數字証明ECFA 對台灣無效[林登峯]

http://www.taiwanus.net/news/news/2014/201403232013161637.htm

中國公布的數字証明ECFA 對台灣無效
林登峯

如果完全拋開政治的考慮,用純經濟的角度來檢討ECFA,也許更能客觀。

今年七月中國曾公佈部份和ECFA有關的數據

跟據那些數字,今年上半年台灣對中國的出口有582億美元,其中和ECFA有闗的項目有39.1億美元。也就是說,ECFA的項目(包括早收及晚收,還有他們認為和ECFA有關的)佔臺灣對中國的出口不到7%。臺灣對中國的出口是稍微低於所有出口的40%,所以ECFA的項目佔臺灣的出口總額不到3%

這個佔臺灣出口額不到3%的政策,對臺灣的經濟會有什麼樣的作用?

答案當然是幾乎完全沒有。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在兩年前已指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需要和臺灣的產業結構並不相當(compatible)。那些原因在兩年後的今天,並沒有什麼改變:

第一,中國最需要也進口最多的是原物料,包括石油,銅鐵礦等。這些臺灣並沒有。

第二,這幾年中國「發了」以後,他們消耗最多的大型交通工具像飛機,船,火車等或私人及住家用的如汽車,電冰箱,電視等,並不是臺灣產業的強項(有些是日本和韓國的強項)。臺灣只有汽車零組件,塑膠等還有一點關係。但是和最後的產品飛機或汽車等相比,只是少數。臺灣的產業結構在短期內,不太有可能會改變的。

第三,臺灣最強的IT產品,本來就絕大多數是免稅的。尤其是電子產品的零組件。那些和ECFA 沒有什麼關係。

事實上,臺灣對中國出口的產品,絶大多數都是進入臺商在中國的工廠,加工後再出口到歐美及其他的國家。所以臺灣出口到中國的產品,最後的目的地,大部分是賣到歐美及其他的國家。那些本來就免稅的產品,只是到中國繞了一圈,就又跑出來賣到歐美及其他的國家。

我們最後真正的巿場是歐美及其他的國家,尤其是歐美,並不是中國。所以我在兩年前就一再的強調:「若歐美的經濟不好,十個ECFA也救不了台灣的經濟」。

現在我們看到了中國公布的數字。和ECFA能沾上關係的,佔臺灣的總輸出不到3%。像各別的農產品等,在臺灣整體的出口來說,比例上是非常的小。和從中國進口到臺灣的農產品相比,更是不成比例。

臺灣整體的出口和對中國的出口,這兩年來是在下降。和兩年前我的預測,完全一樣。

我們真正賣到中國人手上的產品既然是我們對中國出口的極少部分,我們對中國巿場的貿易,扣除那些在中國加工後再出口的產品,就是大大的入超。任何有點經濟常識的人都知道,簽訂像ECFA那樣的免關稅協議對於貿易入超國是大大不利的。這幾年來馬英九最花心力去做的 ECFA不是「虛」功,是「負」功。

也許比較值得我們關心的不是ECFA對臺灣有什麼好處,而是ECFA對臺灣有什麼壞處。

臺灣從中國的輸入,和ECFA有關的有多少?因為ECFA的原因,增加了多少?中國和臺灣政府為什麼不公佈這些數字?這些產品本來是在臺灣生產的,因為 ECFA的因素,變成從中國進口。臺灣因為這樣流失了多少工作機會?大家有沒有看到裕隆的車子本來都是在臺灣生產,現在已經開始從中國進口了嗎?

我們不要失焦了。任何一個對外的條約或協議成不成功,不能只看它的好處,壞處也要檢討。講得白一點,臺灣簽了  ECFA,如果好處一點點壞處一大堆,「是火大了嗎?」(臺語)

臺灣不要被賣了,還在替人家數鈔票。



 作者後記:本文原名「ECFA的討論不應失焦」。這幾天不知是何原因點擊的人特別多。新的文章名字應更能代表這篇文章的內容。 

這篇文章寫於2012年9月,所以文內的今年是代表2012年。

年輕的朋友如果有時間,請看一下文中所引用NowNews 的中國的報導,然後再對照這篇文章。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人是很會「作文」的民族,他們能夠很簡單的把黑的變成白的。那一篇實在是經典。然後再看看我如何把黑的再變回黑的。

這一篇發表後,我就沒有再看到中國人公佈任何有關ECFA的數字了。


3/19/2014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