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attao Allen 馬卡道.艾倫: 轉貼:臺北縣教師會電子報:991029找回家庭教育功能[林松宏]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轉貼:臺北縣教師會電子報:991029找回家庭教育功能[林松宏]

引用自
http://tljhta.blogspot.com/2010/10/991029.html

家庭教育真的是全人教育的基本,學校只能盡量做到積極引導正向,並輔導偏差行為而已,還是需要家庭功能健全以及家長配合協助啊!

引用自
臺北縣教師會電子報
臺北縣教師會電子報 本期發刊日:西元2010年10月30日,09:48:00

找回家庭教育功能

2010-10-28 20:27 作者:林松宏

■林松宏

邁入21世紀,已歷10個年頭。不論是科技進程、資訊交流、還是生技醫療技術,不但日新月異,時而更有開創人類新文明里程碑的驚人之舉。然而在這樣知識更迭迅速,技術一日千里的現代生活中,我們的社會並未因此而更「文明」。非但沒有更安寧、更平和,反而亂象紛生;而其中諸多駭人聽聞、令人匪夷所思的社會大新聞,竟然都是家庭成員間互相傷害造成的遺憾。究其源本,不得不慨然長嘆,我們的家庭教育功能出了大問題了。

台灣在近半世紀的社會變遷中,傳統家庭的倫理價值逐漸崩解。在追逐商業、物質、金錢、社會地位的功利主義氛圍下,加速家庭的「質變」。早出晚歸,不停忙碌的雙薪家庭;疲於奔命,只能圖個溫飽的辛勤父母;遭逢變故,頓失依靠的無辜家庭;激烈競爭下,被迫淘汰出局的弱勢者;甚至主動放棄工作意願,或甘願淪為社會邊緣人的頹廢家長;更有伸手等待政府或社會資源協助的享樂主義者…家庭主要核心成員,主動或被動將家庭教育的責任,逐漸轉移給學校或社會(包括安親班)去承擔。

於是,「家庭失能」變成時下教育官員口中新興的流行用語,並以此為理由,賦予學校教育崇高的道德使命與道義責任,要求基層教育人員,規劃及執行更多扶持策略,以彌補家庭教育功能之不足。殊不知,這種思維,不但不是「家庭增能」最根本、最有效的積極作為,相反的,反而有可能剝奪「家庭增能」的機會。因為為人父母是誰也無法取代的「天職使命」,企圖以學校教育替代家庭教育,根本是緣木求魚。我們一定要知道,孩子渴望親情滋潤、慰藉的需求,唯有父母親負責真誠付出關愛的陪同,才能「心心相印」的。

不可諱言,經濟穩定是維持家庭教育功能正常發揮的最大支柱。但在社會金錢至上的錯誤價值觀影響下,導致許多父母將投入更多時間心力拚命賺錢,當成是其追求成就感的重要指標。然而父母更重要的角色扮演,是當孩子的支持者與傾聽者,不抽出時間及精神和孩子互動,如何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希望給予的愛與呵護呢?老古板的觀念裡強調「養不教,父之過」,雖然是老掉牙的說法,卻也是亙古不易的核心價值,更是支持家庭功能正常運作的基本關鍵。所以,主動提升責任「心」,與孩子共同經營更高品質的生活歷程,絕對是現代父母不可逃避的甜蜜負擔。

學校教育只是孩子「全人教育」養成過程中的一環,對孩子一生的價值觀與性格更具影響力的,往往是父母親給予孩子的關愛深度及身教示範。其實,為人父母也是一門沒有人天生就會的功課,「關愛孩子」是一種能力,其方法與策略也必須透過學習來提升,並隨著孩子成長與時俱進。在繁忙的工作壓力下,要成為一個「全職爸爸」或「全職媽媽」,幾乎不可能達成;但要當一個「盡心」、「有心」、「用心」的父母,絕對不是一件難事。

在現今追求速度、效能、便利的生活節奏中,不獨父母親忙,連孩子也不得。這時連要抽出時間吃個家庭晚餐都很困難,遑論密集的親子互動或有品質的居家生活。正因為如此,所以更需要父母親願意把心空下來,「用心」安排,「精心」規劃一次也許簡短,但卻優質且能「心心相印」的親子互動。一股期待孩子述說學校生活細節的眼神,一句理解孩子挫折心情的鼓勵話語;一次呵護孩子受傷心靈的親密擁抱,一張凝神傾聽的專注表情…些都是學校教育難以取代,且專屬於父母親的權利。孩子在這樣充滿鼓勵與支持的關愛中浸潤,絕對比坐在井然有序的教室中,聽老師講述許多大道理,更能潛移默化他們的心性。

於是,一盤與孩子合作完成的水果拼盤,一頓有說有笑的家庭晚餐,一個百聽不厭的睡前故事,一個全家出動逛書店看展覽的假日午後,都變成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營養素,更內化為孩子人格正常發展的滋潤劑。也許每父母親都應該時時心存一念:孩子,再忙,每天我也要和你說說話。有心,相信我們就能化「心」動為「行」動。

(思賢國小教師)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1209

0 意見: